第三节 党的生活
第三节 党的生活
农场的各级领导骨干,一直是转业退伍军人。特别是1966年以前,农场成员70%为复员转
业军人。他们始终保持和发扬了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作风,所以农场党组织的生活是紧张和严肃
的,教育抓得比较紧,党风是很好的。
1961年,场第四次党代会以后,场党委对加强党的生活采取了六项措施:
一、建立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大会,半月召开一次支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小
组会,每月上一次党课,二、建立汇报制度,三、建立联系点。政工口各部门和党总支都直接
联系一个或两个支部,了解,帮助工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四、开展五好支部,五好党员活
动,五、开办业余流动党校,培养支部委员、小组长和优秀党员。组织他们学习党的基本知识,
支部工作方法、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六,每年开展2—3次小整风。有什么问题整什么问题。
这些措施的贯彻,使党员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和免疫力。这一年,全场
党员和干部,违纪的为1%,党群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
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党的状况有这样几个特点:党的作风好,组织观念强,能开
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但是,书记的权力大,党政一把抓,削弱了行政
的力量。在一些生产队,支部书记常和队长顶牛,协调不好。由于支委成员基本上是队的干部,
开起会十有八九是一揽子会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组织瘫痪,党员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不过组织生活,而
且积极参加派性斗争。1969年组建兵团,团党委领导成员全为现役军人。他们以革命者、解放
者、改造者自居。他们对原农场的党员和干部的看法,不是“走资派”,也是犯了“刘邓路线”
错误。
1969年上半年整党,机关36名党员干部,党籍挂起来的6名,准备“吐故”的10名。由于
他们有“三自居”思想,因此,把首长作风,家长式的领导方法带进党内来了,由于搞突击入
党,把社会上拉拉扯扯的作风,派性观点也带进党内来了。老干部“解放”以后,心有余悸,
普遍存在观望思想,一般党员回首派性斗争,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严重存在软弱痪散
状态。这段时间主要搞路线斗争,用政治运动代替党课教育和组织生活。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农场党的建设,也进行了拨乱反正。
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进行
了党的基本知识、党规党法教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通过以上教育,不
仅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对肃清林彪“四入帮”极左路线流毒的批判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
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初步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群众路线,批评与
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出现了一个生动活泼,团结向上,齐心干四化的政治局面。1979
年,被农场总局评为“成绩显著农场”。1983年被农场总局评为“先进农场”。1984年被农场
总局评为“文明农场”。1984年被管局、总局评为“整顿党风先进集体”。1985年中共黑龙江
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