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干部 农场的干部队伍,主要由转业军官组成。这批干部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政治素质好,有
强烈的革命事业心。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带领全场职工、家属艰苦奋斗,
为两战荒原做出了贡献。1985年,仍有109名五十年代的转业军官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们
不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的壮丽事业,而且在暮年仍然做着奉献。
1969年农场改建兵团时,部队调来一批现役军人担任团的领导和机关各股股长。连队的正
职干部则从“造反派”和城市知识青年中选派。原农场的各级干部经解放一律降职使用。到了
1975年,在林彪、“四人帮”反革命政治纲领的影响下,对——批关过“牛棚”,重新走上工
作岗位尽职尽责的老同志,认为他们是“三老”干部,即年纪老(其实大都未超过五十岁)、资
格老、思想老,跟不上形势,于是大批进行撤换。在对老干部撤换的同时,为了提拔青年干部,
不得不用指名入党,限期提干的办法充实领导班子。由于考察不慎,个别提拔起来的干部不
胜任工作,带来了—些不好的影响。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干部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加强。按照干部要革命化、年轻
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培养、选拔、考核、任用后备干部等制度,把
一批德才兼备,又比较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干部提拔起来,从而加快了农场建设的步伐。
为了培养接班人,培训党员骨干200余人,选送到宝泉岭管理局党校和宝泉岭农机校学习
的26人,选送到大专院校学习代培的85人。这批干部增长了知识,回到工作岗位,发挥了很大
的作用。
几年来,选拔任用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其中场级12人(调兄弟场任正副场长、正
副书记的6人),科级52人,队级104人,一般干部(包括财会、文教,卫生)260人。关于选拔、
任用干部,始终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无论临时任用或充实调整,都坚持做到人事部门拿方案,
主管领导拿意见,经党委集体讨论通过。1974年以来,选拔任用的一批干部,胜任和基本胜任
的占整个任用干部的99%,犯错误受处分的干部仅占0.5%。
在破除干部终身制方面,作了一些尝试。通过考核并参照群众对干部的评论,一些不能胜
任的干部被免职当工人,政治方面仍按干部待遇。几年来,免职当工人的有23人,占整个任用
干部的5%。这些同志被免职后,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工作,起到骨干作用。
场党委很重视老干部工作,不搞一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身体、年龄、工作精力,
量才量力使用。要求在第一线的老同志要积极认真的做好培养和选拔好接班人,对年轻干部做
好传帮带。为了使老干部安度晚年,建立了老干部活动室,活动经费单列,在场医院,设置了
老干部病房,为老干部建造了宽敞的住房。现在,全场有老干部85人,其中抗日时期的8人。
历届厂领导名单
(按任职先后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