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况
第八编 专业史之三——文教卫生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概况
1966年以前,未设专门教育行政机构,由党委宣传部兼管,业务归汤原县文教局。当时,
场直子弟学校与汤原县一中、一小,铁路小学建立了密切联系,示范教学均相互邀请参加。
兵团组建后,宣传股有一名文教干事负责学校工作。1975年,团政治处增设文教股,1977
年改称教育科,科长车延奎,阙建侯、袁银和、李伯凡、孙咬齐相继任副科长。
农场普通教育始于1957年。当时只有一个班,26名小学生,一名教师。随着生产建设的发
展和职工子女增多,学校规模逐年扩大。1985年,有完全中学一所(附设职业高中三个班),小
学11所。在校学生1,483名,教师141名。场直中学图书馆藏书8,000余册,化学,物理实验室
有价值四万多元的仪器设备,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
职工教育一直无专门学校,由业务部门组织短期轮训。如拖拉机手短训班、财会人员短训
班,卫生员短训班等。干部主要靠下级抽调培训或以会代训。最近几年,有计划的送外地大专
院校代培,为教育和医务等部门培训了一批专业人材。技术干部主要靠上级分配,但数量不多。
职业高中建于1980年,为培养技术工人打基础。
职工业余教育几起几落。1958年至1961年,是职工业余文化教育的高潮期。当时,各生产
队和场直工副业单位,均配了专职教员,开展以扫盲为主的文化学习。场直各单位坚持每晚学
习两个小时的制度,农业生产队根据“农忙少学,农闲多学”的原则,长流水,不断线。全场
300多名工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摘掉了文盲帽子,有的能读报、写信。“文革”开始后,文
化教员改行,职工业余教育停顿。1981年,此项工作才又被重视起来。许多“文革”期间毕业
的中学生;重新参加夜校补习初中课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材的直接手段。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十分重要
的人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