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普通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普通教育的发展
1956年,铁道兵8509部队复转官兵在汤原建场。当时,只有十几名学龄儿童在汤原车站铁
路小学上学。1957年自行开班,学生26名,教师1名。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学生增至77名。8月正式建立农场子弟小学,第一任校长程
克洲。生产队无学校,职工子弟到附近农村小学上学。
1959年,子弟学校学生增至200多名,发展成一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有教师21人。1961
年春,农场,驻军、合江农垦局中心医院三方达成协议联合办校,以农场为主,驻军和医院按
在校学生的比例派任教师。在此期间,全场除场部附近的两个生产队外,8个生产队都建立了
小学校,全场在校学生500余人。汤原县6个生产大队并入农场后,学生增至1,120名。
1961年8月厂,子弟学校“戴帽”设初中班。吉成大队也设一个初中班,一年以后与子弟
学校合并。1962年8月,学校更名为“汤原农场中学”,副校长杨多泽、张玉琴。1963年3月,
学校建立党支部,书记张法生,增设教导处,主任袁银和。从此,学校的组织和教学工作逐步
走向正规。1964年,首届初中毕业生,有6名考入汤原县高中,升学率为全县第二。1965年,
第二届初中生毕业,杨益群等7人考入友谊农技校,5人考入裴德护士学校,占毕业生总数的50%。
1959年至1965年,教育的特点是,勤俭办学,秩序好,质量高。
生产队的学校均为复式教学。9队小学由转业军官银志远和其妻毕志炜任教,一人教三个
班。虽然只有两个教室,却秩序井然。10队小学三个班20余名学生,由毕跃强一人任教。当时,
运输条件差,经费不足,冬季无法用煤取暖。毕跃强在临冬前带领小同学到开荒地里拣树疙
瘩,利用星期天在教室内打南北两铺大炕。入冬,学生坐在热炕上读书,火炉里烧着树疙瘩,
一进教室热气扑面。为了购置必需的器材,场直中学的师生勤工俭学。他们修建了从场部到大
来河的引水渠道,为苗圃挖树坑,农忙时到生产队参加夏锄和收割。用勤工俭学的收入,购置
了收音机、风琴、乐器和不少物理仪器与化学试剂。
这段时间,升留级制度很严。场直学校第一期初中班入学50余名学。生,毕业时只剩20余
名,应考高中的只有17名。第二期初中班收30余名,而报考的学生,连同铁路小学来报考的共
110人。初中毕业生,考不上高中的,分配工作后,在生产队都成了骨干,不少人担任会计,
出纳和小学教师,受到群众的好评。
然而,这一时期的劳动太多,有的劳动又是不适应初中学生生理状况的;1964年,全校师
生去4队割小麦40多天,学生吃住在生产队,劳动强度大,生活苦,有的学生想家晚上常哭泣。
学生见校长、支书、教师都和他们一样吃住,一样干活,没有任何特殊,也都坚持干下来了。
初中毕业班必须到生产队劳动,也成了定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遭到严重破坏。中学的教师80%被批斗,40%被强迫劳
动改造,其中8人被关进“牛棚”一年之久,学校领导全部靠边,一半入被关入“牛棚”。
全校门窗玻璃无一完好,三千册图书一本不剩,理化仪器全被砸烂。学校食堂被—个武斗分队
占用。相当部分桌椅被当柴禾烧掉。
1968年,“复课闹革命”。但实际上并未复课。小学生天天搞“大批判”,斗“反革命”。
主要的批斗对象,是关进“牛棚”的教师和学校领导。
兵团组建后,学校更名“革教连”,由“造反派”的五人领导小组掌权。1973年1月取消
“革教连”名称,改名为团直学校,任命安士端为副校长,郝守德为教导员。
1971年开始上课,但一无教学大纲,二无教材,加上学生象脱缰已久的野马,在课堂上静
不下来。教师是“臭老九”,对这些小将奈何不得。1972年,大专院校开始实行推荐与考试相
结合的力、法招生,这对学校:教学工作无疑,是个促进,同时群众也强烈要求学校对学生加
强教育,但是,1973年出了个“白卷先生”,大学招生改为推荐制,教育战线“反回潮”,把
刚刚开始复苏的教学热忱又打了下去。这时,场直学校学生XX,给学校党支部写一封信,指责
老师“光啃数理化,不教马列化”。师宣传种将此信推荐到《兵团战士报》发表,XX同学被捧
为“反潮流英雄”。于是,学校采了一个“反回潮”运动,大宇报,小字报,批判会接连不断,
老师又没完没了的写检讨。
1977年,更名为普阳农场第一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名誉得到恢复。从此,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77年——1984年,有30名毕业生考入大
专院校,29人考入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980年第一中学被农垦部表彰为“教学先进集体”。
随着学生的增多和照顾边远生产队的学生就近上学,1974年在5连建立了第二中学,设初中
班。1980年改为职业高中,初中班仍继续招生。1985年并入第一中学。
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文体活动一直放在重要地位。“文革”前的学生文
艺宣传队,曾多次深入田间慰问演出:建立新点时也组织过几次慰问活动。演出节目,大部分
是师生自己所创作。第一中学的体育活动,有计划、有制度,常年坚持。平时,以球类、田径,
器械活动为主,冬季以滑冰为主。体育设备大部分为师生自己制作。每年“六一”,举办全
场学生运动会,检阅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由1979年起,连年参加管局举办的滑冰比赛,
获得过团体总分第二名的最好成绩。
“达标”活动,是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考绩制。中学每年评定一次,达到锻炼标准的,发给
证书和证章。1979年——1982年,有1,200名学生“达标”。
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职工医院对全场在校学生进行了“粗脖子病”的普查。小学三年级
一班,1979年检查时,发病率为33%,治疗后,1980年复查时减至10%左右。防治近视眼是个突
出问题。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对学生的视力、身高、体重等一般性检查,每年能进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