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师
第三节 教师
1957年至1966年,中学教师大多数是部队转业军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原解放军第67速成
中学的教员,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3一部分随转业军官来场的具有中专水平的家属,少数由
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因此,师资水平相对较高。1969年以后,教师队伍补充了大
量北京等地的城市知识青年。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为培育职工子弟,付出了大量心血。5连小
学校长顾天祥和女教师黄荣妹,张云霞、郭淑华,随搬迁职工先期来到蒲鸭河。他们见连队忙
于开荒生产和修建青年及家属住房,无暇顾及学校校舍的建筑,便自己建校。他们的想法得到
连队领导和老职工的支持。让他们先备料,等抽出力量时,大家努把力,把学校盖起来。他们
用半个月的时间,在与蚁虫,小咬,酷暑、劳累的苦斗中,割了近万捆洋草,挖5千多块草垡
子,每块长45公分,宽25公分左右。在2排同志的努力下,用一周时间,一幢有四间教室的约
200平方米的草垡子学校校舍便矗立起来。这所校舍的墙一米半厚。有人风趣地说:“可真安
全,大炮也轰不塌!”
1978年以后,先后调出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12名,师资水平严重下降。同时,大多数知识
青年返城,造成师资奇缺。于是,便决定从“大学漏”中选拔,派往牡丹江、鹤岗等地院校代
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1985年21名教师入党。
王惠杰老师,是第一中学的元老,28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耐心教育学生,密切联系群众,
曾被管局,总局和农垦部授予“先进教师”、“模范教师”称号。
年青教师在老教师积极工作的影响下,刻苦努力,钻研业务,朝气蓬勃。农场教育事业的
发展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