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职工业余文化活动

第二章 文化

第一节 职工业余文化活动



职工业余文化活动,一直由政治机关和工会组织。1960年——1665年掀起过数次高潮,群
众性自编自演活动遍及各基层单位,每年元旦、春节,国庆均组织会演。机关成立了业余演出
队,除大量小型节目外,还排演了歌剧《三世仇》,配合当时的阶级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畜
牧队演出了歌剧《刘三姐》片断。工副业单位演出过吕剧。场直子弟学校的学生演出了相声、
舞蹈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群众性广泛,生活气息浓厚。
业余文艺创作也搞得较好,《北方文艺》和《北大仓文艺》曾发表农场作者的小说、特写、
诗十多篇。畜牧队文化教员罗平伟创作的短篇小说《一张没有署名的奖状》,被选入建国十
五周年黑龙江省优秀短篇小说选。
兵团组建后,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人员最多时32人。除结合形势,编演小型的曲艺、舞蹈
等节目外,还排演了“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自编节目,及时反映了垦荒战士的
生活,很受群众欢迎。1976年根据搬迁蒲鸭河“二战荒原”的业绩,集体创作了《创业颂》。
全剧慷慨激昂,说、唱、演结合,热情赞颂了“二战荒原”中的英雄人物,给广大垦荒战士很
大鼓舞,更加坚定了建设普阳农场的决心。
兵团改制后,宣传队解散,每年春节,均组织文艺会演、游艺晚会和团拜活动,高跷、旱
船、狮舞、秧歌、花棍等各种民间传统节目,汇集于广场,大道,场直地区的观赏群众人山人
海。
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春季比较活跃。每年“五一”、“五四”都组织篮球,乒乓球、长跑
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