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预防工作

第二节 预防工作



1959年建院后,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由场党委副书记、工会、公安分局、医院等单位
负责人组成“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全场的卫生、两爱五改工作,每年进行两次卫生大
检查。“文革”期间,这项工作受到冲击,1978年恢复。“爱委会”由一名副场长和工会、宣
传部、卫生科的负责人组成。以预防疾病、开展绿化、美化和两爱五改为主要工作内容。爱国
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使全场卫生面貌焕然一新。1979年被宝泉岭管理局授予“爱国卫生先进
单位”的称号。
1979年,对全场水质进行了化验,含铁量最高为2.45mg,最低为0.8mg,平均超出国家规
定标准0.03mg的81.3倍。为此,在2队进行了改水试点,修建了一间60平方米的水房,通过过
滤池,使含铁量降到国家标准内。现正积极在场区和生产队做改水工作,计划在1986年吃上自
来水。
从1965年开始,根据季节抽调一批医务人员,到生产队进行防病宣传和发放接种各种疫苗,
设有专人和防疫机构。
1975年,成立防疫组,由一名副院长负责,配医生、护士各一名。1983年3月,改建为防
疫站,设专职站长一名,防疫员三名,现任站长张生彦。防疫工作从此逐步走上正规,各种传
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多次被宝泉岭管理局授予“卡介苗接种先进单位”、“传染病管理先进
单位”和“小儿免疫接种先进单位”。1980年萝北县人民政府授予“疫情报告先进单位”。麻
疹、百日咳、白喉、小儿麻痹、流脑,1980年以后,再也没有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
1972年,13连发生20例流行性出血热,1975年又发生数例。这种病主要由老鼠传染。1976
年开始大规模灭鼠,先在5连、15连试点,取得经验后即全面铺开,有效地防止了流行性出血
热的发生和传播。以后,每年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2—3次灭鼠活动。灭鼠药饵,由职工医
院制成,分发给仓库、各单位和住户,效果良好。1977年至1980年没有发生此病。1981年至
1985年,因连年大水,野地里的老鼠大量窜入住宅区,因此出血热又再次发生,四年共发生9
例,经救治无一死亡。
结核病的防治:
1976年,医院抽调5人组成结核病普查小组,对全场人口进行普查,共查7,663人,占应查
人数的97%,发现各类结核病144人,当即予以治疗,并进行卫生宣传。1984年复查时,只剩5
名患者没有痊愈。
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是场的主要地方病。1979年,化验全场11个单位的水质,含碘量最高
才达到6.8微克/升,大大低于国家规定10微克/升的标准。1979年以后,每年均对此病进行普
查。被查出的患者,长年服用碘糖丸,并用消罂注射液治疗。为了有效地防治该病的发展,还
采取了在食盐和酱油中加碘的办法。1981年,由药房配制8l,000毫升5%碘化钾糖浆,全场青年
普遍服用三个疗程,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