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抗联足迹

二、社会

(一)抗联足迹



1、抗联5师营地
据绥滨县志记载:蒲鸭河地区因水网交织,荒野漠漠,藏匿人马不易发现,所以为生活所
迫或揭竿而起与伪满官兵作对的一些人,便携枪提刀到蒲鸭河落草。1932年7月31日,外号“老
来好”的人。聚众59人,攻陷绥滨县城,唯设治局与防军驻地未破,当晚向蒲鸭河撤去。从此,
伪满政府对蒲鸭河地区增兵,分别在蒲鸭河、傲来河、三间房、东河镇设防,两个连,120余
人。在蒲鸭河地区活动的,还有一股重要的武装力量,人数有50多人,领头人刘振生(号忠侠)、
邱金海(号柱国)。抗日战争暴发后,1936年,共产党员高玉斌奉抗联第六军军部指示,收编蒲
鸭河地区的几股武装力量。高玉斌是抗联6军1师3团政治部主任,猎户出身,自幼练就一手好
枪法,机智勇敢。他乘船从蒲鸭河口上岸后,协商成功,改编蒲鸭河地区武装力量为东北抗日
联军第6军第5师。刘振生任师长,高玉斌任政治委员,邱金海任参谋长。5师以蒲鸭河为根据地,
开展武装斗争。
当时,蒲鸭河泡沼密布,草深没人。夏天除几个高岗地外,处处是积水,一片“大酱缸”。
整个沼泽中,仅有一条秘密通道。抗联战士由此出进。日本鬼子及伪军望洋兴叹,不敢冒然深
入。抗联6军5师依靠这个屏障和敌人周旋。抗日联军对敌斗争十分艰苦,常常忍饥挨饿受冻。
被蚊虫叮咬。封冻以后,敌人马队又肆虐横行,危险很大。一次,敌人马队突然出现,部队受
到严重损失。
夏天,蒲鸭河一带却成极好的天然屏障。在抗日斗争最艰苦的时期,中共下江(松花江下
游)特委曾设在这里,并召开过绥滨县委和军委(忠侠部)联席会议。
李兆麟将军也曾在这一带活动过。他在这里写下了人们熟知的《露营之歌》草稿。
1937年后,日本鬼子加紧了对蒲鸭河地区的扫荡,斗争残酷,形势险恶。刘振生离开抗联,
渡江去苏联,从此未归。由于日伪实行并屯和三光政策,切断了5师与群众的联系,供给万
分困难。最后,5师只好转移到别处与敌人进行斗争。
2、断魂泡
这个泡子,位于农场12队东北角2里许,距松花江8里,长800余米,宽lOO余米,水满槽时
深三米。一次,一些抗联战士遭到从江上登陆的日本鬼子的袭击,寡不敌众,且打且走,被迫
泅渡此泡。在敌人的猛烈射击下,全部牺牲于水中。“断魂泡”之名由此而来。它表示了悲切
的群众对抗联战士的悼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