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风土人情
(四)风土人情
农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除西藏、新疆、青海和台湾之外,各省的人都有。知识青年返城
以后,山东人占多数,四川人次之。
民族包括汉、满、蒙古、苗、壮、侗、回、彝。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
职工年龄结构,大体分三个阶梯:第一,包括五十年代转业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第二,
是留场的城市青年;第三,是第一阶梯的子弟。城市知识青年比例小,他们在三十五岁左右。
所以,实际上是两代人共事。对此,人戏称“父子兵”。
老一辈人,生活朴素,勤劳忠厚。其中,妇女最突出,多数人为里外一把手,劳动强度不
低于男的。承包以前,各生产队的手工活以家庭妇女为主,她们是人工锄草和场院管理的主力
军。
城市青年来场后,在文化知识和生活习性上起了交流作用。对农场两代人影响很大,家庭
摆设与衣着打扮逐渐城市化。
农场人少户小,小一辈已达结婚年龄。由于互相通婚,人们逐渐亲串亲,戚连戚。多年后,
如果人员流动不大,必将影响后代的健康成长。
提倡精神文明以后,群众着力美化生活。家家有盆花,户户有果树,环境卫生大有改观。
婚丧大事,不大操大办,以三两桌酒菜,邀请至亲好友,以示喜庆或酬谢。
普阳人,互助精神好。一家有事,众人相帮。住户扛柴火,砌小房,只要有求,都乐于帮
助。受助者也必殷勤款待,不逊婚席。
每逢节假日,各家均乐于改善生活。特别是春节期间,习俗很有情趣。初一开始,互相串
门祝贺。各家主妇,更为忙碌,竞相摆出瓜果、烟茶、点心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