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机构改革和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节 机构改革和服务体系建设


绥滨农场在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过程中,对管理
职能的转换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加快机构改革的步伐;二是要求将原来的行政管理型管
理体制转变为经营服务型管理体制,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解决经济体制改
革面临的新任务。从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初始,农场就注意抓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并把它列为
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
改革机构转换职能
绥滨农场自改革开始以来。始终注意对管理体制和机构进行改革。
1988年8月,农场根据上级精神,着手改革政工体制,场党委和场行政研究决定:建立以场
长为中心,行政干部为主体,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党、政、工、团积极配合的政治工作新体
制。撤消党委办公室,划宣传部归行政,新建人事监察科。任免了11名政工干部。
1992年5月16日,农场召开第三次场务会,专门讨论农场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问题。确定机
关机构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坚持精简效能和“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原则;坚持“先开
渠后放水”的原则,对精减人员进行妥善安排。具体办法:一是合并职能相近或相同的科室;
二是兼有经营管理职能的科室向经营服务型转变;三是对现行公司扩大经营业务范围。农场对
公司采取“断奶”措施,促使公司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
1993年2月4日,农场召开机关大会公布农场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后的农场机构,机关科室
由原来的35个精简为14个,并成立了十大服务公司。科室人员由原来的145人,减少到75人,减
少了48.3%。同时,农场还对生产队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平均每个生产队管理人员由原
来的23人压缩到8——10人。全场共压缩非生产人员415人。
农场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场队两级管理费每年节约60万元。
创办经营服务公司
1983年7月,成立畜牧公司,1993年正式成为经营实体。该公司集畜牧发展、防疫治病、良
种繁育、技术指导服务为一体,为全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公司下设乳品厂、
饲料厂、兽医站、孵化站、兽药商店等,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牧、工、商一体化的经营体
系。
1984年,成立种子公司,至1991年,一直是行政管理型。1992年正式成为经营实体,实现
了全场种子统留、统管、统供,并于当年建成种子加工厂,具有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处理功能
和足够的仓储能力。公司每年为家庭农场提供良好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从而改变了农场
用种原字号的历史,并把经营服务幅射到附近村屯。该公司有固定资产400万元,流动资金600
余万元。1993年实现经营利润150万元。
1984年,商业科改为商业公司,下辖百货商店、粮贸商店、联合厂、购销站、场驻哈办事
处等单位。主营食杂,大小百货,五金交电、生资建材、服装鞋帽、布匹、医药、废品回收、
中草药收购和餐饮业,是集商业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经营实体。该公司有固定资产170万元。
1993年经销额达313.9万元。
1985年,成立粮油贸易公司,以经营粮食和食用油为主,集粮食管理、粮食处理和粮油经
销为一体。有先进的粮食烘干、晾晒和仓储设备,重点为家庭农场提供良好的产后服务。该公
司固定资产总额为255.1万元,年均销售额为1480.12万元,年均盈利148.25万元。
1986年,成立物资公司,最初两年仍行使原物资科的行政管理职能。1988年正式行使公司
职能,实行了企业化经营,并将经营寓于服务之中。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30万元,流动资金400
万元,经销农机、农具、燃油、化肥、农药、钢材、五金、化工、机电、煤炭、建材等 20多个
项目,1900个种类,业务扩展到三市两县,年经销额最高达3500万元,年均盈利百万元以上。
1988年,农场将城管科改为生活服务公司,成为独立核算的服务实体。主要职能是为场部
提供社会化服务。具体负责婴儿入托和幼儿教育、自来水、集中供热、职工浴池,公用房屋的
管理和维护,机关和场直部分单位秋冬季蔬菜的供应等项服务工作。
1992年,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同时兼有原基建科的行政管理职能。是集房地产开发、基
建、房管、环保为一体的经营与管理相结合的实体性机构。公司积极开拓房地产开发业务,于
1993年底建成两幢五层5698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可为80户职工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
1993年2月,成立经贸公司,主要职能是负责农场对外经济和贸易工作。
1993年2月,成立农技服务公司,主要职能是在农业生产技术上为生产队和职工家庭农场
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咨询活动,兼承科学实验和集团承包,设立了
“庄稼医院”,经销农药等农用物资。
1993年6月,农场将原工程二队改建为工程公司,主要承担场内桥涵施工,同时承揽对外
桥涵施工项目。公司成立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综合经营的发展道路,先后成立印刷厂、
服装厂、混凝土预制件生产班、机械打井班,并于1993年10月兼并了道路队。使公司发展成为
集道路施工、农田水利桥涵施工和多种经营为一体的经营实体。
建设基础服务设施
粮食处理中心1987年,农场决定在大豆出口基地建设投资中拿出90万元,首先建一座大豆
接收处理中心。当年建成砖瓦结构仓库2900平方米,晒场4000平方米。年接收处理大豆能力
15000吨,能长期储存大豆6000吨以上;1988年,农场又决定投资210万元,建成日处理粮食
600吨的烘干设备和6座储粮2600吨的金属粮仓,增加晒场面积3000平方米;1989年,农场又投
资20万元,建成水稻、玉米种子烘干设施,并决定扩大种子加工规模。由于这些设施都建在一
个地方,使之成为绥滨农场粮食处理中心。该处理中心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家庭农场粮食晾晒
难、储运难、销售难等问题,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投产前5年总利润就达443.4万元。
种子加工厂1992年,农场投资310万元,建成一座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日处理种子120吨
的种子加工厂,从种子晾晒、烘干、精选到拌药、包衣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种子纯度、净度、
发芽率均达到一级标准。该厂有库房2600平方米,水泥晒场14000平方米,年储备种子能力达
6000吨。不仅为家庭农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还为绥滨县乡村解决了对良种的需求。
饲料加工厂农场在1985年建成饲料加工厂的基础上,1992年续建库房80平方米,1993年又
续建库房60平方米,仓储能力由原来的600吨提高到1000吨,年加工能力达7300吨,为职工家
庭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红山乳品厂1985年,乳品厂初建时,只有厂房630平方米和一套日处理鲜奶5吨的设备。
1987年,农场决定实施龙头企业牵动战略,将乳品厂建成龙头企业。当年投资161.43万元,购
进新设备,淘汰了旧设备。1988年建成四库、四室,即材料库、成品库、原料库、奶槽车库,
化验室、检验室、计量室、办公室,总增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改造扩建后的乳品厂,日处理
鲜奶能力由过去的5吨提高到20吨,日生产成粉由过去的0.7吨提高到近3吨,而且产品的质量
明显提高,先后被评为黑龙江垦区和农业部的优质产品和国家A级产品,并销往9省17市。红山
乳品厂真正发展成为农场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奶牛饲养业的发展。1993年,全场奶牛饲养户由
1986年的44户扩大到268户,奶牛存栏由1986年的493头发展到1388头。
农用飞机场1986年,农场投资26.6万元,建成农用飞机场主体工程,并投入使用;1992年,
农场又投资24万元,续建二期配套工程,建成生产、生活设施554平方米。该机场每年为职工
家庭农场20万亩小麦、水稻和大田作物提供飞机除草、防病、灭虫、施肥等航化作业服务,
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