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
工业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农场工业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造,
提高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加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94年,
工业产值比 1993年增长69.5%,比重由上年21.7%上升到23%;1995年,工业产值比1994年
增长57%,比重由上年的23%上升到25%。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期改革试验的最初两年,农场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继续调整和优化种
植业结构,发展适销对路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总的思路和发展方向是稳豆压麦,扩大水稻、玉
米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1994年,全场种植水稻由1993年的499.4公顷发展到1696.6公顷,增加240%;玉米由1993
年的1167.5公顷发展到1618公顷,增加38.6%;甜菜由1993年的1911.2公顷,发展到2277.9公
顷,增加19.2%。
1995年,农场党政领导班子以超人的胆识,科学的态度和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提出超常
规发展,奋战一年,实现粮食总产10万吨的战略目标,同时把茬子下在发展水稻和玉米生产上。
这一年,水稻发展到425l公顷,比上年增加1.5倍;玉米4777公顷,比上年增加1.95倍。6月
份,虽然遭受历史上少有的特大旱灾,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但由于采用和推广农业生产新技
术,使水稻和玉米获得历史上的特大丰收,粮豆总产达到105279吨,单产3604公斤/55顷,分
别比上年提高50.5%和43.7%。创造了绥滨农场历史上粮食生产的奇迹。
其它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畜牧业
第一期改革试验以来,农场发展畜牧业的重点一直放在发展“两牛一猪”上。
1994年,农场进一步调整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先后下发了 [1994]1号文件以及《关于
发展畜牧生产的有关规定》(绥农场发 [1994]42号)。对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对于
购买奶牛的职工,农场继续按“集一贷三”的方式给予贷款;将鲜奶收购价格由原来的0.90元
/公斤提高到1.05元/公斤;对于个体牛年产奶5.5吨以上,年交鲜奶50吨以上和100吨以上的养
牛户,由乳品厂一次性分别奖励500元和1000元;养牛户饲料地按成母牛5亩、育成牛3亩标准
划给,只交费不交粮。并按每吨10元的标准将饲料地的优惠部分补到鲜奶上。饲料补贴变暗补
为明补,每吨鲜奶补50元;从1995年开始,畜牧发展基金上调到每亩地1.50元;饲养百头以上
奶牛的生产队,农场用畜牧发展基金为其建永久青贮窖一座;饲养百头以上奶牛、黄牛的生产
队,农场核给一定面积的低洼易涝长期不能种植的耕地退耕还牧,利用“三边”地种植草苜蓿,
以解决饲料问题;对户养10头以上成母牛的外引户,农场给予落户。同时,农场对各生产队
下达了畜牧生产指标,并制定了奖罚措施。由于政策合理措施得力,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1995年,全场奶牛存栏2088头,比上年增长16.7%;黄牛存栏1484头,比上年增长28%;
羊存栏9509只,比上年增长27.4%;生猪存栏11102头,比上年增长77%;禽类存栏86333只,
比上年增长44%。收购鲜奶4613吨。全场畜牧业产值达175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比
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林业
农场为保证林业的发展,首先从育苗抓起,继续扩大了育苗面积,并相应的增加了育苗品
种。1994年育苗86亩,产量110万株,比上年增长30.7%;1995年育苗193亩,产量167万株,
比上年增长51.8%。
1991年以来,农场一直实行统一设计,分头实施,场领导抓点,通过签订造林绿化责任
状等办法,推动造林工作的开展。1994年,全场造林面积650亩。1995年,全场造林面积945
亩,比上年增长牛5.4%。
三、自营经济
1994年以来,农场调整了发展自营经济的政策导向。一是加强领导和指导,强化服务;
二是对家庭农场自费发展包括二、三产业在内的多种经营生产继续给予支持;三是继续鼓励
职工发展庭院经济,鼓励职工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形成规模经营。
1995年,农场进一步加快了自营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全场自营经济实现产值4193
万元,利润1650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798户,比上年增加21.3%,拥有注册资金588万元,
年成交额达2174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同时,私营企业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