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栽培 一、耕作:
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以后,农机具转让给个人,耕作改制一度受到影响。1988年后逐步恢
复,到1990年逐渐形成以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培肥地力为核心的翻地、深松、耙茬、原
垄卡种相结合,垄作平作相结合,机械化“四制”(轮作、耕作、施肥、植保)配套的耕作制度。
1990年伏秋起垄面积占下年玉米、甜菜面积的50%。到1995年伏秋起垄面积占下年玉米甜
菜面积的100%。玉米、甜菜移栽 100%秋起垄包肥。
从1990年开始,每年黑色越冬面积达80%以上。1994年农场各生产队全部配齐大型平地机,
并规定小麦、大豆地必须全部使用平地机作业,不经平地作业一律不准播种。对作物合理利用
土壤养分、水分,不违农时,降低作业成本,为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年整地基础统计表 单位:亩
二、轮作
1986年以来,农场提出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原则是压缩小麦、稳定大豆、扩大玉米、水
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使作物种植比例逐渐向“三三制”过渡。即小麦、大豆、其它作物播种
面积各占三分之一,其它作物中,玉米、水稻、经济作物各占三分之一。
从1986年开始,小麦播种面积开始减少。到1995年,小麦种植面积比1985年减少35%,玉
米面积增加到4775公顷,水稻由1993年的385公顷猛增到3780公顷,大豆种植比例比较稳定,占
总播面积的36.4%。
农场规定轮作换茬的原则是:麦不连三,玉米不重、大豆不重不迎,甜菜必须间隔五年。
1985年农场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后,土地按有机户和无机户家庭农场承包,全场土地共划分
成2600个小地块,形成“花花田”,给航化作业带来影响,同时影响了作物的轮作换茬。1988
年农场开始治理“花花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麦—玉—豆、麦—杂—豆三区轮作,1990年后
三区轮作改为五区轮作,即麦—玉—麦—豆—甜、麦—麦—豆—麦—甜等轮作方式。
三、栽培
1、推广大豆“三垄栽培”技术
农场1985年以前大豆生产全是平播栽培,1986年开始引进海伦生产的垄作机进行垄上单条
播种栽培。该机虽然能够进行垄底深松,分层深施肥,垄上播种,但不是双行,又不能精点。
到1988年引进了依兰收获机厂生产的“三垄栽培机”,才开始应用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大
豆“三垄栽培”技术较“平播栽培技术”增产20%以上。到1992年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已在
全场普遍推开。1992年以后,全场大豆“三垄栽培”达到100%。
2、推广玉米、甜菜垄作技术
1985年以前玉米栽培一直是平条播。甜菜栽培除垄上平条播外,一般是机械起垄人工刨埯、
人工施肥、人工点种。1986年后海伦和依兰生产的垄作机,开始应用到玉米、甜菜的生产上,
玉米、甜菜开始实行垄底深松,分层深施肥,垄上单条播种作业一次完成。1990年开始对下年
的玉米、甜菜地进行伏秋起垄,第二年垄上精量点播,到1995年伏秋起垄面积占下年玉米甜菜
面积的100%。玉米、甜菜移栽田做到了100%秋起垄包肥。玉米、甜菜垄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较原来平播栽培技术增产幅度达30%以上。
3、推广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
农场年平均气温1.9℃,气候条件差,常有“早春大风啸,夏季雨水少,秋季霜来早”之
说。10年积温低于2400℃,不能最大限度满足甜菜生长所需要的积温,利用纸筒育苗可以解决
气温低、热量不足的矛盾。甜菜纸筒育苗,从4月10日开始扣棚做床,5月10日移栽,增加生育
天数30天,增加积温200—300C。到6月中旬进入叶丛繁茂期,有效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加
了干物质和糖分的积累,达到高产、高糖、高效的目的。甜菜纸筒育苗,幼苗集中在棚中进行
管理,间苗、定苗、防治病虫害既方便又省工,完全避免了对甜菜幼苗生长不利的外界环境因
素,使甜菜在生育过程中最不抗灾的脆弱阶段人为的控制通过。移栽甜菜成活率高达98%以上,
基本上是栽一株活一株,株距均匀,生长一致。该项新技术农场从1990年开始试验推广,其增
产幅度比直播甜菜增产40%以上。到1995年全场甜菜纸筒育苗面积达1000公顷。
4、推广玉米盘育苗移栽技术
1981——1985年玉米平均亩产105.7公斤,1986——1990年平均亩产259.1公斤,玉米产量
不高。1992年农场在玉米盘育苗移栽技术方面进行了偿试,玉米盘育苗移栽较直播玉米增产30%
以上。1995年全场推广玉米盘育苗移栽面积达800公顷,玉米单产平均达到321.4公斤,比1985
年亩产105.7公斤增长了204%。
5、推广航化作业技术
航化作业是农业生产上一项先进的技术措施,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叶面喷肥、作物治病、
防虫、和作物灭草等,具有抢农时,效率高、喷洒均匀,作业成本低,不伤害作物等特点。
1986年,农场自兴建机场以来,除1988年因自然因素影响停飞一年外,始终坚持航化作业,
并且逐年扩大航化作业面积和应用范围。农场规定,凡是够航化作业规模的地号都要进行作业。
1994、1995两年航化作业面积分别达到26.1万亩和35.5万亩。
航化作业9年来,除各种作物正常喷施微肥激素外,还对小麦粘虫、大豆灭斑病、甜菜褐
斑病、水稻负泥虫、潜叶蝇等病虫害进行了快速的防治,充分地发挥了航化作业的威力。9年
来累计航化作业面积12000余公顷,占麦、稻、豆、甜四大作物总播面积的51%,增产粮豆
27000余吨,增产甜菜8970吨,增创效益1580余万元。
历年作物航化作业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四、施肥
1986年以来,农场一直贯彻秸杆还田与施用化肥并重,辅以施农家肥、微肥和复种绿肥的
施肥体系。
1、施肥方法及数量:
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以后,作物分散种植,各家庭农场对各种作物的施肥数量各有差异。
1986年以后,除部分生产队的部分地号出于科学实验,攻关或科技集团承包的需要进行测土施
肥外,其余各作物各地号的施肥均属经验施肥。
2、小麦施肥
10年间以种肥混施居多,播种的同时肥料一次性施人。有的家庭农场公顷二铵施人量多达
120公斤以上,公顷尿素施人量多达到100公斤,出现氮肥挥发损失、磷肥利用率过低的现象。
1986年后推行小麦秋深施肥或小麦的芽期深追肥加上小麦种肥混播两次性的施肥技术。两次性
施肥公顷二铵施用量100——130公斤,公顷尿素施用量120—150公斤。其中秋深施肥或芽期深
追肥占磷肥总量的三分之二,种肥混施占氮磷肥总量的三分之一。自1986年以来,农场小麦秋
深施肥或芽期深追肥面积一直不大,有些年份甚至没有,而是采取春深施肥。小麦春深施肥有
其弊病,过早土壤化冻浅,施肥深度达不到,待到土壤化冻深度够了,又易贻误小麦播期,且
播种时不易控制播深。小麦施肥还结合小麦三叶期灭草和小麦拔节抽穗航化作业进行喷肥。
3、大豆施肥
1986年后大豆施肥仍采用深施肥或侧深施肥。深施肥比种子深3—5公分,侧深施肥比种子
侧开5公分,比种子深3—5公分。由于施肥装置是用盘式开沟器,遇到土壤发硬地段,往往开
沟深度不够,使种子与肥料同步位,造成烧种烧苗。采用这种施肥方法时,通常公顷二铵或三
料合量是100公斤,公顷尿素用量是40公斤。1986年引进海伦生产的大豆垄作机和1988年引进
的依兰收获机厂生产的大豆“三垄栽培”机进行分层深施肥,使施肥达到科学深度。分层深施
肥公顷二铵或三料合量在100—120公斤,公顷尿素施用量在60—80公斤。部分家庭农场公顷
施二铵或三料合量达120—150公斤,公顷尿素施用量达100—120公斤。
4、甜菜、玉米施肥
自1986年引进垅作机和1989年引进三垅栽培机后,甜菜、玉米的施肥,以起垅包肥为主,
辅以追肥。通常公顷二胺施用量100——130公斤,尿素200——250公斤。自1990年引进甜菜纸
筒育苗技术和1992年引进玉米盘育移栽技术后,育苗的甜菜、玉米施肥,通常公顷二铵提高到
120——150公斤,公顷尿素提高到250—300公斤。不管直播的甜菜、玉米,还是育苗移栽的甜
菜、玉米,磷肥全部是分层深施肥,氮肥除三分之一量与磷肥同时分层深施肥外,三分之二量
作追肥。1995年,育苗移栽的甜菜、玉米100%达到了秋起垄包肥。
农场四大作物的施肥,除施二铵、尿素、三料硫酸钾、氯化钾几个品种外,有时还施用磷
酸铵、硝酸铵、硫酸铵、过石及各种作物的专用肥等品种,当施用这些肥料品种时,根据其施
用量的大小,相应地减少二铵或尿素的施用量。
四大作物的施肥,除施用种肥、追肥外,还进行叶面喷肥。叶面喷肥主要以航化作业为主。
航化作业不能进行的地块,家庭农场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喷施。叶面喷肥的微肥激素品种主要有:
尿素、稀土、钼酸铵、三十烷醇、增产菌、解磷固氮菌、丰产素、磷酸二氢钾、新华液体肥、
喷施宝、高美斯等。
另外还有种子拌微肥激素的,如小麦种拌磷酸二氢钾,大豆种拌钼酸铵、大豆根瘤菌、大
豆重茬肥。1992年后小麦、大豆、玉米种拌种衣剂。各种作物种衣剂不仅含有该种作物生长所
需要的微量元素,同时还含有防该种作物病虫害的化学药剂。增产在10—15%。
化肥施用量统计表
5、培肥地力
1986年——1995年期间一直坚持土地培肥地力基金制度。1986年—1989年执行的办法是:
凡耕种农场土地的,每亩地提交培肥地力基金2元,然后根据秸杆还田、送有机肥、复种绿肥
数量,返还培肥地力基金。具体返还办法是:秸杆还田一亩顶一亩,返还培肥地力基金2元;
绿肥改土一亩顶三亩,返还培肥地力基金6元;有机肥改土2吨为一亩,一亩顶五亩改土面积,
返还培肥地力基金10元;水稻田培肥地力基金不收不返。焚烧秸杆,不返还培肥地力基金,另
每亩罚款1元。土地培肥地力基金制度的执行,调动了职工群众培肥地力的积极性,各生产队
焚烧秸杆的现象逐渐减少,积送有机肥的数量逐渐增多。1990年——1994年,农场每亩收取
0.5元的土地培肥地力基金,由生产队按家庭农场培肥地力情况自行掌握返还。1995年农场对
土地培肥地力基金的返还办法又有新的规定,培肥地力基金的提取每亩2元不变。秸杆还田每
亩返还培肥地力基金2元,有机肥改土送入小作物地的每亩返还2元,送入大田的每亩返还6元。
甜菜地只收不返。水稻田不收不返。麦秸除留猪褥草外100%还田,豆秸、玉米秸达到50%还
田,凡烧麦秸的,不返还培肥地力基金,另每亩罚款4元。
五、田间管理
1、小麦:三叶期压青苗,起到防旱保墒和提墒作用,同时能控制基部节间生长,防止后
期倒伏。小麦三叶一心到四叶一心,结合化学灭草喷施微肥激素,促进小麦快速生长正常发育,
在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基础上,对小麦病虫害进行防治。小麦拔节抽穗期利用航化作业喷施微
肥激素,补充调节后期养分供应不足。
2、大豆:大豆的田间管理,以中耕深松灭草为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地制宜地进行
几次中耕深松灭草,中耕作业都在大豆盛花期前结束,避免造成花、荚脱落。大豆初花至盛花
期利用航化作业喷施微肥激素,起到增花、保荚、促早熟夺高产作用。同时防治大豆后期病虫
害发生。
3、玉米,首先是在刚出苗时及时查苗补种,补种的方法采取浸种催芽浇水和带土移苗补
栽的办法。玉米3——4片叶时间苗。中耕要求:早中耕、深中耕、高培土。原则是头遍深、二
遍碰、三遍四遍培高垄。拔节抽雄期航化作业喷施微肥激素,防治病虫害发生。
4、甜菜:出苗后查苗补种,补种方法是用浸过的种子补种。也可雨后带土移栽。甜菜种
子为聚合果,欺苗现象十分严重,一般在出现第一片真叶时进行。叶丛繁茂期人工、机机或航
化作业喷施微肥激素,连同喷施多菌灵防治甜菜褐斑病。
六、标准化作业
1、适期播种
小麦在气温稳定通过O℃开始播种,多年种植实践统计结果表明,最适播期是4月5日——
15日,农场小麦播期多数年份是在4月1日——20日,个别年份有超过4月25日的。
大豆在气温稳定通过7℃开始播种,中晚熟品种5月5日——10日,中早熟品种5月15日——
20日,早熟品种最晚不晚于6月5日。
玉米在气温稳定通过9℃开始播种。一般是5月1日——10日,最晚不晚于5月15日。
甜菜播期一般是4月20日——30日,最晚不晚于5月5日。
1994年开始,水稻、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面积扩大,移栽作物面积增加,农场对各种作
物播期做了适当调整。小麦播期不超过4月 15日,甜菜播期不超过5月1日,玉米播期不超过
5月10日,大豆播期不超过5月15日。甜菜育苗完成时间不超过4月10日,移栽完成时间不超过
5月15日;玉米育苗完成时间不超过4月15日,移栽完成时间不超过5月15日;水稻育苗完成时
间不超过4月15日,移栽完成时间不超过5月25日。
2、播种深度
农场历年来对播深要求都很严格,镇压后小麦播深3——4厘米,大豆、玉米播深4——5
厘米,甜菜播深2——3厘米。土壤水分适宜时宜浅,干旱时宜深。
3、合理密植
(1)小麦:1985年以后小麦主栽品种是克丰3号,公顷保苗 650——700万株。1988年后小
麦主栽品种是克旱9号,公顷保苗 600——650万株。1990年后小麦主栽品种是新克旱9号,公
顷保苗 650——700万株。
(2)大豆:1985年后主栽品种有合丰25号、合丰29号,公顷保苗30——35万株。1990年后
推广垦农4号,公顷保苗30——35万株。绥农8号,公顷保苗28——30万株。1994年推广合丰
35号,公顷保苗30万株。绥农10号,公顷保苗29——30万株。绥农11号,公顷保苗26——27
万株。
(3)玉米:1994年以前采用的都是直播品种,公顷保苗5.5——6万株,推广玉米育苗移栽,
移栽密度每公顷6万株以上。
(4)甜菜:50——60公分行距,公顷保苗6.5——7万株;70公分行距,公顷保苗5.5——6
万株。推广育苗移栽,移栽密度6万株。
(5)水稻:基本苗9寸X3——4寸,每穴3——4苗,手插大苗带叶每穴2——3苗。
七、收获
1、小麦:用于做商品粮的小麦蜡熟末期收获,用于做种子的小麦完熟期收获。从1986
年至1990年,直接收获与分段收获两种方法并存。分段收获,在蜡熟初期开始打收割道,
蜡熟中期至末期适时割晒,割茬高度15——18公分,割幅一致,放铺规整,连续均匀。放铺
角度为45——60度,放成鱼鳞铺,铺宽在100——140公分,铺厚8——12公分,不塌铺,不
掉沟。子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时及时拾禾。割晒和拾禾作业损失率分别<1%和2%。联合
收获,适时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中期,收割、脱粒和分离综合损失率<3%,破碎率<1%,
清洁率>95%。1990年以后,由于机械收割力量雄厚,小麦收获主要是联合收割。
2、大豆:大豆收获是实现丰产丰收的最后一个关键性措施。1986年以后,大豆机械收
获与人工收获并存。机械家庭农场以机械联合收割为主。手工家庭农场,以人工割晒、机械
脱谷为主。人工割晒,在黄熟末期进行,豆荚及豆粒变黄,豆粒开始归园,落叶达70%进行
收割。割茬高度以不漏底荚为准。割晒后凉晒5——7天,子粒含水率降至15%时进行脱谷。
人工割晒的大豆,通常是在田间或拉回场院人工喂入机械脱谷。损失率明显低于机械联合收
割,损失率不超过1.5%,明显低于机械联合收割破碎率不超过2%,脱净率大于99%。清洁
率大于99%。脱粒后子粒颖亮、茎杆分离干净、不裹粮、不跑粮。联合收割,在大豆完熟期
进行,此时豆叶全部脱落,子粒呈现本品种色泽,植株摆动豆粒有响声。割茬高度以不留底
荚为准,一般为5——6公分,综合损失率<3%,破碎率<5%,泥花率<5%,清洁率>95%。
3、玉米:历年来多采取人工下棒的收获方式。有站杆下棒和割倒下棒两种方法,但多为
割倒下棒。然后运回晒场凉晒,待玉米子粒含水率降至15%时,用联合收割机或玉米脱粒机
进行脱粒。用联合收割机脱粒破碎粒多,净度不好,损失率往往超过3%。用玉米脱粒机脱粒,
脱净率可超过97%,净度可超过99%,破碎率低于3%。 1995年农场引进25台玉米收获机,
摘棒面积达1100公顷。凡玉米子粒含水率降到25%——30%,植株倒伏在5%以下,均可用玉
米收获机进行果穗收获及茎杆破碎还田作业。果穗落地损失率<3%,落粒损失率<2%,子粒
破碎损失率<1.5%,苞叶剥净率在>70%,茎杆破碎长度<120厘米,茎杆破碎率>80%,割茬
高度不超过150厘米。
4、甜菜:起收方法多是人工挖掘,少数是用机车带无壁犁破垄松土、人工拣拾集小堆。
两种起收方法,都是做到随起收、随拣堆、随切削、随埋藏或运输。
八、植保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积极开展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的
研究和实践,同时密切注视种植结构调整后病虫草害新动向,及时做好水稻、甜菜苗床病害
防治,积极推广化学除草配套应用技术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狠抓标准作业,达到经济、安
全方便、高效、低残留的防治病虫草害的目的。
1、病害防治
(1)小麦:1986年——1996年多用种子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和散黑穗病。1992年种子加工厂建成后,小麦采用种衣剂拌
种防治小麦根腐病和散黑穗病。1986年——1995年间小麦赤霉病没有明显发生。
(2)大豆:1986年——1991年多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混合,按种子量0.5%,
用聚乙烯醇做粘着剂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1992年成立种子加工厂后,用大豆种衣剂拌种,
防治大豆根腐病。1990年以前,大豆灰斑经常发生,防治方法是用50%多菌灵胶悬剂每公顷
1.5公斤,于大豆初花期叶面喷施。
(3)甜菜:主要病害有苗期的立枯病和块根膨大期的根腐病, 1992年前多用50%福美双
可湿性粉剂防治,100公斤种子加水100公斤加50%福美双可湿粉剂800克,闷种24小时。1993年
后多用种衣剂包衣防治。甜菜的褐斑病经常发生,多用50%多菌灵胶悬剂每公顷1.5公斤,于
甜菜叶丛繁茂期叶喷防治。
2、虫害防治:
(1)粘虫:为突发性虫害,粘虫在本地区不能越冬,每年5月下旬成虫陆续从内地远距离迁
飞到本地,主要危害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1986年——1995年间,1991年为粘虫大发生年。
粘虫高峰期一般在6月上旬。特殊年份为5月或6月中旬,成虫高峰期即是产卵期,卵孵化期一
般为7天,成虫高峰期后推12——15天,即为幼虫防治期。农场设气象站、科研站、6队、10队、
21队、28队为虫情测报点,由所在单位农业技术员负责,从5月20日开始至6月15日结束,每天
将虫情测报结果上报生产科统计室。防治指标:1——2龄幼虫每平方米10头以上,3——4龄幼
虫每平方米30头以上。防治用药:用50%辛硫磷乳油750——900毫升/公顷,5%来福灵乳油225
毫升/公顷,分别用2.5%功夫乳油,2.5%敌杀死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10%氯氰菊酯乳
油150——225毫升/公顷。
(2)玉米螟的危害先是心叶,随后钻蛀雄花,基杆和果穗。较重年份可使玉米减产20%以上。
于玉米抽穗期施药,每公顷用2.5%功夫乳油150——225毫升或2.5%敌杀死乳油300毫升或20%
速灭杀丁乳油375毫升。可兼防玉米小斑病发生。
(3)大豆食心虫,一年一代以幼虫蛀人豆荚危害豆粒,使大豆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
经济价值。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于大豆花期施药,每公顷2.5%敌杀死乳油375——450毫升,5%
来福灵乳油 225——300毫升,20%速灭杀丁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 375——450毫升。
(4)甜菜跳甲,甜菜早播种,早出苗,使幼苗期躲过跳甲为害猖獗期。另外用35%呋喃丹种
衣剂,每公斤种子用药液25毫升拌种防治。
3、农田杂草防治
对于农田杂草的防除,农场历年采取农业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防除,采取合理轮作,利用作物的生态特性和选用的栽培措施控制杂草;适当
调整播期,利用时间差消灭不同时期出土的农田杂草;精选种子,防止草籽带人田间,清理田间
地头、荒格子防止杂草蔓延。
(2)机械措施防除,用耕作控制多年生杂草,对多年生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号采取深翻深松措施;
对土壤板结或化学除草效果差的及时中耕培土压草和抓住时机用旋转锄灭草。
(3)化学措施防除,正确选择除草剂品种,坚持标准化作业,防止药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
高除草剂药效。
麦田化学除草多年来应用2.4—滴丁酯灭草,使很多杂草产生了抗药性。从1993年开始每公顷
用72%2.4——滴丁酯,375毫升加 25%绿黄隆20——8克混用,即扩大了杀草谱,也提高了灭草
效果。
豆田化学除草,1986——1995年十年间发生巨大变化,除草剂品种,原来仅有2.4—滴丁酯、
拉索、利谷隆、氟乐灵、都尔、灭草猛等几个品种,现在新增加了乙草胺、拿扑净、精稳杀得、
盖草能、广灭灵、普施特、赛克津、苯达松、杂草焚、虎威、阔叶散、豆黄隆、克莠灵、克阔乐
等十多个品种。原来仅能做播前土壤处理,现在即可做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也可
做苗后茎叶处理;原来除草剂的杀草谱比较单一,现在有些除草剂的杀草谱就比较宽,禾本科杂
草和阔叶性杂草均能杀;原来有些除草剂的持效期比较短,现在有些除草剂的持效期就相当长。
特别是普施特、豆黄隆、广灭灵等,残效期长的长达3——5年,给作物轮作带来严重影响。1991
年后农场对大豆除草剂的选用十分严格,即要杀草谱宽,持效期适中,又要不影响后作种植,且
对大豆安全。提倡以土壤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处理为辅,尽量采用秋施药,春季苗前混土施药方
法。提倡两种农药或三种农药搭配使用,严禁单独使用普施特、豆黄隆、广灭灵、特别是普施特
一定要禁用,以免给后作甜菜、水稻带来药害。
玉米化学除草,玉米除草剂主要应用2.4——滴丁酯、阿特拉津、杜尔、乙草胺等,用于玉米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2.4—滴丁酯和阿特拉津还可做玉米基叶处理剂,在玉米4——6叶期施用。阿
特拉津每公顷用量超过4公斤,对后作大豆有一定药害。
甜菜化学除草,甜菜除草剂主要应用拿朴净、精稳杀得、盖草能等,做苗后处理,防治禾本
科杂草。
历年化学除草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注:%表示占本类作物当年播种比例数
历年除草剂使用量统计表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