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水稻生产 一、发展概况
1986年——1993年间,由于稻米销售受市场影响,水田种植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经济
效益差,导致职工种植水田积极性不高,累计开发面积16500亩,仅占农场种植面积的3%。大
部分为低洼易涝地,分布28个生产队,种植户98个,大多为农场职工种植。插秧面积占9%,平
均单产490斤/亩,年最高总产4042吨,投入产出基本持平。
在此期间农场为了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调动家庭农场开发低
洼易涝地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开发水田实行优惠贷款的规定》(绥农场
发[1988]23号)和《关于大力发展水稻生产的通知》(绥农场发[1992]48号)
以上政策的出台调动了一部份职工的积极性,但由于职工种植技术差,产量低、效益不高,
农场水田开发面积徘徊不前。
为了加大水稻开发的力度,根据宝垦局发[1993]28号文件精神,结合农场实际,农场于
1993年10月制定了《绥滨农场水稻开发和生产有关政策规定》(绥农场发[1993]53号)。主要有:
水稻田收费规定,水田种植物资供应和贷款、垫资规定,水稻产品征销规定,对外引进种植户
的规定,奖罚规定。这些政策规定概括为“减、免、补、贷、垫、包、引、奖、罚”九个字。
于此同时,农场成立水稻开发领导小组。实行场领导包片、科室领导包队制度,明确分工,责
任到人,任务落实与效益工资挂钩。全场共签定水稻种植合同2951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69.4%。
1993年11月设立水稻开发办公室,设正、副主任、技术员、会计等6人,在农场水稻开发
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全场水稻开发具体工作;组织水田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对全场水稻生
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服务;负责承招外来户到场内开发水稻生产等任务。1993年
水稻种植面积5775亩。水稻办成立后采取会议、电视讲座和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训人员
7125人次;向省、市、县等地印发《承招广告》150余份,宣传提纲200余份,承招场外能人
187人,承包水稻种植面积1300余公顷,全部为旱育稀植,起到了典型引路和试范作用。由于
水稻开发面积迅速扩大,农场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1550万元,其中总局水稻周转资金630万
元,管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0万元,农场自筹750万元,保证了水稻开发资金到位。
1994年——1995年农场向水稻种植户共发放机泵管带1095台件。育秧器材有竹片31.2万根,
育秧盘210万张,棚地膜117吨,育秧用及本田专用药剂84吨,保证了物资到位。农场在水稻生
产关键环节,统一调动机关及场区、工商运建服等单位的人力19250人次,其中插秧6250人次,
人力收割13000人次,有力地支援了水稻的开发与发展。
1994年水稻开发创历史上种植面积、插秧面积、产量前所未有的“三突破”。种植水稻面
积30225亩,是1990年最16500亩的1.8倍,是1993年5775亩的5倍。旱育稀植面积19650亩,是
历史累计3381亩的5.8倍。全场平均单产733斤/亩,是1992年最高亩产的1.22倍。1995年在
1994年的基础上又增加33540亩,达到63765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3.3%,是1994年的2.1倍,
旱育稀植达到100%。生产过程中克服了春涝等自然灾害,实现平均单产872斤/亩,总产
27811吨。通过两年的实践,使农场职工清醒认识到“以稻治涝、以稻致富”是一条兴场富民
的成功之路,水稻开发面积逐年扩大。
二、水源
农场自1984年由于水田开发规模不够,东、西灌区从黑龙江提水下马。种植水田由江灌改
为井灌。1993年前机井保有量120眼,其中8寸机井102眼,6寸井18眼。1995年末机井保有量
325眼,其中8寸井102眼,6寸井223眼。8寸井由于水泵在部份地域吸程不足被淘汰,主要使用
6寸铁管和塑料管结构井,井与泵为对口连接,通过使用效果较好。
三、水稻种植户经营规模及配套设施。
1993年前,农场累计水稻种植户98户,场内92户,外引6户。平均每户种植规模14公顷,
最小种植规模3——4公顷,最大种植规模30公顷。配套设施为每15公顷一套机、泵、管带,
即2100座机、8寸离心泵及管带、手扶拖拉机。
1994年,全场水稻种植户158户,其中:场内职工单独承包110户,技术承包和场外单独
承包48户,全场平均每户种植规模12.7公顷,最小种植规模5公顷,最大种植规模100公顷(第
15生产队外引种植户孙永才)。每12.7公顷为一套灌溉设施。即一眼6寸机井,一台195柴油机,
一台6寸水泵及配带管带,一台手扶拖拉机及水耙设施。
1995年,全场水稻种植户371户。其中:场内职工单独承包295户,技术承包和场外单独承
包76户,全场平均每户经营规模11.4公顷,最小规模4公顷,最大规模100公顷。平均每11.4公
顷为一套灌溉设施。
全场水田机械及设施情况表
四、稻田规划与整地
稻田规划:稻田渠系与格田规格本着有利于机械作业的原则,条田宽度为30——40米,多
采用单引单排。渠坝高于地面0.3米,底低于地面0.2米,保证两天灌水一天排干。条田长度一
般是 400——800米,每格田面积不大于2000平方米,根据等高线设置毛渠。稻田设有晒水池,
其面积占控制稻田面积的3%左右。达到田、渠、林、路配套的田间渠系。
稻田耕作:对老稻田以秋耕为主(深度14——16厘米),春耕为辅(深度为12——15厘米),
积极推广旋耕为主的免耕技术。在旱整平的基础上,4月底前开始泡田,进一步进行水整平。
田块内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新开发稻田根据前茬情况,采取耙、旋、浅耕耕作措施,随后进
行旱平。要求上年入冬前完成整地、筑埂工作。次年4月底前进行泡田水整,田块内高低差不
超过5厘米,保证足够水层。淀浆15天后进行插秧,为机械化插秧提供作业条件。
五、栽培方式
1993年前,水稻多数采取旱直播和水直播种植方式。旱直播是在整地基础上,在5月15日
前用谷物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种子不进行催芽处理,播后灌水,保持花达水层。待种子萌发
后建立水层,控制杂草。水稻立针后进行排水晒田,促进根系生长。水直播是在花达水层后,
将催芽种子(350—400kg/公顷)用人工均匀撒人田内。保持水层控制杂草,水稻立针后进行排
水晒田。
1994年——1995年,农场积极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全面实施水稻“三化”栽培技术,
既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秧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
旱育秧田规范化:选择秧田地势高燥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灌排畅通、运输、管理
方便的旱田地做秧田,床面高于地面20厘米以上,本田作床高于地面40厘米以上,形成高台,
台与台间挖排水沟,做到沟沟相通,排水畅通。实现旱育秧田区划适当集中,以便于秧田管理
和技术指导。做到两秋三常年,即秋整床地、秋作床、常年固定、常年培肥、床土常年利用。
育苗棚型以大中棚(6米X32米X1.7米)为主,小棚(2米X10米X0.8米)为辅,开闭式结构。秧田面
积按本田面积百分之一设计(预备苗在内),床土选用有机质含量高,通透性能好、砂粘适中的
旱田土,并配有20%左右的草碳土或腐熟有机肥,严禁取用上年施用残效期长对水稻有害的农
药地块做床土。
旱育壮秧模式化:置床处理对床面进行施肥、调酸、消毒处理。盘土配制采用一定量的状
秧剂与筛后床土配制而成。种子在规定时限内进行选种、晒种、浸种消毒、破胸催芽处理。这
些工作一般要求在4月8日前完成,并按操作规程执行。秧田播种根据水稻品种差异,确定相当
的播种量。对千粒重25克的水稻种每盘芽种控制在80——90克。千粒重27克以上,每盘芽种
控制在100——110克。严禁随意增加播种量,播种后要进行喷水、压平、复土、施用除草剂,
覆盖地膜、扣棚(小棚)等工作。一般要求在4月12日前完成。
本田叶龄指标计划化:就是确定插秧时间、插秧密度、插秧深度。要求在5月12日为试插期。
正式插期在5月15日——5月25日,提倡不插5月26日以后秧,消灭6月秧。插秧密度是根据品种
成熟情况和插秧时间确定,一般情况下机插中苗,中晚熟应早育早插,要求行距30厘米,穴距
12厘米,每穴3——4株,保证每平方米27穴 100株。早熟品种晚插行距30厘米,穴距12厘米,
每穴4——5株,保证每平方米30穴120株。插秧深度以不漂苗为准,尽量浅插,一般2厘米为宜,
最深不超过3厘米。
六、水田管理
秧田管理:以旱育苗为基础,以同伸理论为依据,以调温控水为手段,抓住关键时期,培
育标准状苗。种子根发育期以密封保温为主,控制浇水,保证旱育,培育良好的早生根系。第
一完全叶伸出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2——25℃间,床面有小裂纹或苗尖无吐水进行浇水。离孔期
两叶期床温22℃以下,三叶期大通风练苗。白天自然温度,夜晚采取保温措施,保证棚内在O℃
以上。秧苗在一叶一蕊时喷施育苗灵,防治青枯、立枯病的发生,同时进行调酸。秧苗移栽前
床面施用一定的氮肥和农药并浇透水。
本田管理:施肥,1993年前水稻施肥水平为270公斤/垧。基肥180公斤/垧。其中尿素50公
斤/垧,二铵100公斤/垧,磷酸钾30公斤/垧。分蘖肥尿素50公斤/垧,穗肥尿素30公斤/垧,硫
酸钾20公斤/垧。1994年施肥水平,提高到382公斤/垧。基肥226公斤/垧,其中尿素70公斤/垧,
二铵108公斤/垧,硫酸钾48公斤/垧,分蘖肥尿素45公斤/垧,调节肥尿素26公斤/垧。穗肥67公
斤/垧。其中尿素35公斤/垧,硫酸钾32公斤/垧。粒肥尿素18公斤/垧。
水层管理: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生育要求进行水层管理,合理灌溉。
(一)插秧前水层管理:4月中旬开始泡田,泡田时水层以2/3的伐片浸没在水中,然后进行水整
地。平整后淀浆待插。新开发稻田淀浆期不得少于15天。(二)插秧后至返青期间的水层管理:
插秧时地表面呈花达水,插秧后水层为苗高的2/3为宜,扶苗2——3天后,保浅水3——5厘米。
(三)分蘖期水层管理:此期间水层深浅直接影响水稻的分蘖和生育。在6月25日前以浅水3——
5厘米为宜。6月25日后新稻田可加深水层到10——12厘米。老稻田可排水晒5——7天,控制分
蘖。(四)穗发育期的水层管理:以间歇灌溉为主,促进根系下扎,剑叶部分抽出,灌10——12
厘米水层,以后恢复浅水灌溉。(五)结实期的水层管理:抽穗后以5厘米水层保持15——20天,
以后取间歇灌溉维持10天左右,到黄熟初期停止灌溉,并排水晾田。
七、病虫草的防治
药剂灭草。根据杂草群落、杂草种类和发生的时间,确定药剂配方的施药方法,达到安全
高效低耗。一般要求以二次灭草配方为主。主要消灭稗草、雨久花、泽泻、慈菇、异型沙草等。
两次灭草配方是:每公顷60%丁草胺乳油1.0——1.25升,水整地后插前3——5天,毒土法均
匀施人本田内封闭;插后15天每公顷60%丁草胺乳油1. 25升加10%农得时可湿性粉剂200克,
毒土法施人。或每公顷60%丁草胺乳油1.0——1.25升,水整地后插前3——5天,用毒土法施
人本田封闭。插后15天,每公顷用60%丁草胺乳油1.25升加 10%的草克星(或一克净)可湿性
粉剂150克施人。一次灭草配方是:每公顷96%禾大壮乳油2.5——3.0升加10%可湿性粉剂农
得时200克。插后5——7天结合分蘖肥毒肥法施入,保持水层5—— 7厘米7天。或者是每公顷
用60%丁草胺乳油1.5升加10%草克星 (或一克净)可湿性粉剂150克,插后5——7天结合分蘖
肥毒肥法施人,保持水层5——7厘米7天。
病虫害防治。(一)潜叶蝇防治:插后浅水灌溉,使苗壮叶片直立,减轻虫害,消灭渠道和
池埂杂草减少虫源。在幼虫发生初期,每亩用40%乐果乳油5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二)负
泥虫防治,在5月末6月初,清除稻田附近杂草,消灭越冬虫源。成虫出现较多或幼虫有小米粒
大小时,每亩用25%敌杀死乳油20毫升兑水10公斤喷雾。(三)稻瘟病防治:叶瘟防治在6月末7
月初,当田间出现褐班叶时,每亩用40%富士1号乳油加米醋和磷酸二氢钾各1公斤,用1000倍
液喷雾。穗茎瘟防治在始穗期和齐穗期。每公顷用20%比艳可湿性粉剂500克兑水500公斤喷雾。
农场在病虫害防治时,使用航化作业,保证及时控制。
八、收获
种子收获要求割在霜前,晒在垛前,脱在雪前,贮在冻前。商品粮收获推广分段收获。以
割晒脱粒为主,机械直收为辅。要求在10月15日前完成收割工作。
历年水稻整地情况统计表 单位:亩
历年水稻播种方式、产量调查表 单位:亩、斤、吨
历年水稻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统计表 单位:亩、斤、吨
历年水稻收获方式统计表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