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禽饲养及繁育
第三节 畜禽饲养及繁育
奶牛:1986年以来,农场实施了以奶牛为龙头的畜牧业发展战略,重点扶持专业养殖大户,
加强了奶牛饲养管理工作,成立奶牛管理站。为调动职工饲养奶牛的积极性,自1986年开始,农场
向养牛户发放贷款,实行“集一贷三”的政策,养牛户积极申请贷款,踊跃购买。1986年第一批从
唐山购买奶牛180头,1988年又先后到唐山浙江温岭购入奶牛264头。到1988年末奶牛已发展到1450
头,比 1985年178头增长8.1倍,年递增69%。1988年乳品厂收购鲜奶 3900吨,生产奶粉550吨,
家庭农场转移剩余劳动力700人,奶牛纯收入120万元;连同其它畜禽饲养,牧业创收入175万元。
到1989年,奶牛存栏数已达到1670头。1990年,由于受外界大气候影响,混合饲料由每吨604元涨
到831元,加上奶款兑现不及时等原因,奶牛出现滑坡现象,当年奶牛存栏数减少450头。1991年
12月农场九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生产议案》,再次制定了发展畜牧业
各项优惠政策,扭转了奶牛滑坡现象。1991年——1992年,又先后从北京、沈阳购入优质高产奶
牛108头。为了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农场制定了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使奶牛饲养管理逐步走
向科学化、标准化。同时,还对奶牛牛舍进行规划设计。盖牛舍木料由林业局提供,优惠处理给
养牛户,使养牛户都盖上了简易奶牛舍。精饲料由饲料厂供给。平时以放牧为主。场部原奶牛队
因连年亏损,1993年被水利队兼并,当年经营平衡。1995年3月水利队的奶牛全部作价处理给个人。
至此公养点已不再存在。
为提高牛群质量,加速改良步伐,1990年畜牧公司成立了奶牛繁育站,对全场的奶牛进行人
工授精,设奶牛配种点3个,并外购优质高产细管冻精进行人工授精。同时对全场奶牛建立育种档
案。个体奶牛全部编号佩戴耳标。使繁育工作走上正规化。
黄牛:黄牛饲养主要依靠放牧、饲养管理比较粗放。自1986年至1993年,黄牛存栏数都在800
头左右徘徊,主要是自繁自养。为加快黄牛的改良步伐,1990年畜牧公司从北京、哈尔滨引进西
门塔尔、利木赞、海福特等纯肉牛冷冻精液,对农场现有的黄牛进行人工授精改良,取得较好的
效果。1995年末黄牛存栏数为1615头,比1985年628头增长了1.6倍。
猪:养猪业主要是自养自繁,以家庭农场饲养为主。8队孙志业养猪场初具规模饲养模式。
1986年先后购入梅山、长白、苏白、约克等优良品种。1994年第17生产队养猪超千头,成为农场
第一个专业养猪队。1995年农场推广了巴彦县孟式猪舍建设,首先在10、21、 23三个生产队建成
使用。
羊:1986年个体养羊迅速发展,品种属半细毛型羊,饲养比较粗放,主要以放牧为主。每年
进行羊痘疫苗注射、药浴,消除各种病害。为保证羊毛销售,畜牧公司于1993年成立畜产品购销
站,每年对全场养羊户收购羊毛上门,当时现金结算。到1995年末羊存栏数为8630只,比1985年
3346只增长了1.6倍。
鹿: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时,鹿全部作价卖给个人,成为家庭养鹿场。个体饲养水平不断提
高,鹿茸一级产品多,质优、价高销路看好。由于价格受市场影响,时高时低,直接影响家庭养
鹿场的发展,养鹿规模不断缩小。到1995年末,鹿存栏数为223只,比1985年477头净减少254头。
鸡:农场未建肉鸡生产线和冷冻厂,个体养鸡户饲养的蛋鸡和肉鸡,只能在农场内部销售,
绝大部分为家庭副业型。幼雏成本高,每只2.80元。饲料成本高,玉米每吨1200元,豆饼每吨
1600元,出栏销售只能获得微利。1993年3月闲置多年的小型孵化厂又开始利用。从鹤岗等地购入
种蛋,品种有海赛克斯、AA等,基本上可以满足本场个体养鸡户的需求。同时向用户提供马立克、
法氏囊、鸡瘟等疫苗注射,近几年未发生鸡瘟等疫情。
渔业生产:沿黑龙江主航道中国一侧与农场接壤21公里的水面,农场有6户按承包面积进行
捕捞。春季五月份江面融化开始捕捞作业,到十月末江面开始结冰停止。畜牧公司于1990年成立
渔政管理站,对江边捕捞人员进行渔政管理。全场有人工饲养水面300亩,全部为个体承包,分
布在8队、19队、场部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