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十三章 粮贸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农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改变了过去粮豆产品除自留以外,全部交给国家的计划经济模
式。以39个生产队为粮豆基本生产单位变成2699个家庭农场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面对这一
巨大变化,给粮食管理带来了困难。具体表现在:一、由于大豆的出口量加大,延续的时间长,
大量的产品都集中在生产者个人的手中长期保存,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二、生产者完成上
交粮任务后,手中仍然还存有大量的余粮,一时集中不起来,容易产生粮食的外流;三、生产
队晒场面积有限,粮食分户管理后摊不开,晒不了,容易造成粮食的霉烂和变质。为了解决上
述问题,农场决定建立粮食集中处理设施。
1987年,农场从大豆出口基地建设投资中抽出80万元,建大豆接收中心,当年投资,当年
竣工投入使用。解决了全场大豆收购、加工、出口、销售、储存等一系列问题。
1988年粮食科改为粮贸公司,由单纯管理职能变为即管理又经营服务的双重职能。成为单
独承包、独立核算、固定上交、超利分成、亏损自补的独立企业。
1988年春,农场投资206万元,建成了一座粮食烘干设施,当年麦收投入使用。烘干设施
日处理600吨粮食。10年间,累计烘干粮食41218吨,其中烘干小麦29828吨,玉米11390吨,大
大减轻了家庭农场粮食特别是小麦晾晒的困难。基本上解决了天气不好不愁,一时处理不出去
不愁,经营销售场地不愁。1988年底,大豆接收中心改为粮食处理中心。下设粮食化验室、检
斤室、原粮保管室、物资保管室、微机监测室等,完善了全场粮食的系列服务。到1995年未最
大储备能力2.5万吨。
1991年底,粮贸公司又投资5万元,建成了大米加工车间,购回水稻磨米机2台,可日加工
大米24吨。解决了农场广大职工家属吃大米难的问题。
1995年末。36个生产队配有36名保化员,并通过36个生产队对2599个家庭农场粮食的管理
和服务,适应了改革后新的经济体制的运行。10年间,共收合同内粮豆333489吨,议价粮豆
276882吨,累计上交国库218247吨,累计完成出口大豆47109吨。较好地完成了农场的粮食销售
和上交任务。
10年间,上交国家税金751.57万元,经营利润1519.2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