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新华农场座落在松花江北岸,它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鲜花,又似一棵无名小草,根置于北
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乘火车从我国的东北城市佳木斯出发,向北行驶,跨过滚滚东流的松花江,越过广袤无垠
的片片田野,一小时后到新华车站。此时,绿荫掩映着一栋栋鳞次栉比的红瓦房屋,高耸的楼
阁,宽阔的柏油马路,繁华的闹市,多彩多姿的商业饮食摊床,熙熙攘攘的人群就会纷至沓来,
映入眼帘。这就是新华农场的场部所在地——新华镇。领略了这般光景,人们很难相信35年
前这里曾是沼泽遍布,荒草和灌木丛林漫野,野兽经常出没的王国。
据史料记载:伏尔基河畔自有人迹拓荒,始于咸丰年间。当时仅几户人家持着从大清买回
的一纸垦荒屯田文书,在这片土地上营农为生。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已侵占的地区,
招日本开拓团在这里建四个屯落,一个红部,划为禁区,进行掠荒种粮。1945年日寇投降,
开拓团烧房、毁地,使这片土地一片凄凉。
1949年冬,由鹤立、绥滨、依兰、富锦、汤原五所荣誉军人学院(校)休养学习的荣誉军人
(原第四野战军在南下战斗中负伤致残的病员),拉开了建设本场的历史序幕。
3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但农场的35年却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进程。35年中,
有垦荒创业者的艰难历程和开辟沼泽地带的困苦岁月;有转战南北后集体转业到农场的解放
军官兵们所建下的光辉业绩;有来自山东、河北等地垦荒队员们的战斗豪情;有全国各大、中
城市知识青年们在扎根边疆,“屯垦戍边”中写下的壮丽史篇;有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参加
农场建设的感人事迹;还有本场出生的公民美化家园,建功立业的动人情景。35年的历史是值
得回顾和总结的。
为了记载农场的战斗历程和丰富多彩的生活,1982年10月,农场成立了场志编辑办公室,
先后有四名同志着手农场志的编写工作。并于1984年11月完成场志征求意见稿(油印本)。1987
年6月,为了加快场志编修工作,又先后抽调六名同志集中改写。经编写人员广泛征求意见与
多方查证,在农场各个部门各界人士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1988年6月完成二稿。又经两次修
改和场领导、局史办的审定,才完成此稿。
《新华农场志》的编写,以编、章、节、目为序,采取按历史进程的本来面目以实记述的
写法,运用史志结合体例,起补史之缺,参史之错,续史之无,详史之略与存史、资治、备查
和教育后世的作用。在编写中,各编内容,以事实繁简,史料详略而定,凡能用列表说明的,
均采用了例表的办法。
《新华农场志》的诞生,是农场党、政领导各科室部门及各界人士大力持的结果。在此书
出版之际,我们谨向支持,帮助过我们的领导和同志们,致以衷心感谢!由于我们编辑人员的
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错误的地方,恳求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