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
第二章 人口民族
第一节 人口
从1949年建场,到1985年本场已拥有总户数6019户,23,912人。
本场人口来自五湖四海,籍贯分布在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
1949年建场初期,本场计有人口962人,其中,男942人,女20人。这批人都是第四野战军
南下回来,在原松江省绥滨、依兰、富锦、鹤立等荣军学院,休养学习的荣病军人。他们在党
的“开发边疆建设荣军新村”号召下,集结建场,成了农场的奠基人和创业者。1952年8月遵
照上级的指示,农场为照顾部分身患重疾,难以坚持繁重的体力劳动;年令较大没有成家的荣
军,转回到了地方安置。年底,全场总人口由建场初的962人,减少到12户,315人,是本场历
史上人口最少的一年。1953年以后,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开始从社会招工,招收了大批
盲流人员到场工作,到1957年底全场人口增加到314户,1642人。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转战农
场,1959年有山东移民和支边青年来场参加开发建设,随迁家属也陆续在本场安了家,人口猛
增。1960年,本场人口出现了第一次高峰,计有1319户7173人。之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影响,
部分职工和盲流人员退场、自动离场的较多,加之国家大批从农场外调干部和职工,人口逐
渐下降,1961年本场人口下降到1341户,6850人。1964年之后,大批城市知识青年陆续来场,
人口逐年回升,到1969年全场计有2549户,17885人。1975年至1976年间,本场除继续陆续接
收城市知识青年外,还照顾安置一批职工亲属落户,到1976年人口出现了第二个高峰,计有人
口20,348人。1977年到1978年,由于大批知识青年开始返城,农场人口又开始下降,1978年底
本场人口又下降到3764户,19,226人。1979年原鹤立河农场同本场合并,使本场人口骤增,年
底计有人口23,903人,本场人口出现了第三个高峰。1980年以后,本场人口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1985年底计有6,019户,23,912人。
建场初期,未婚青年居多,人口自然增长不大,年均出生20人左右。从1959年后,人口出
生激增,年均出生400人左右。从1969年后,通过宣传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
率逐年下降,年均出生一般在350人左右,198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9%,1985年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