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营规模
第四章 经营规模与成果
第一节 经营规模
本场是一个以农为主,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全民、集体和个体经济并存的大型
机械化国营农业企业。
农业:本场现有35个农业生产队,1个科研站,2426个家庭农场。其中,承包1000亩以下
的家庭农场2,288个,1,001亩至1,500亩的47个,1,501亩至2,000亩的24个,2,000亩以上的67
个。农业工人5,675人,占全场10,373名职工总人数的54.7%。其中有1,604名机务工人。从事
农业生产的机械,有履带式拖拉机226混合合,轮式拖拉机156混合台,各种小型四轮和手扶拖
拉机130台,联合收割机205台(其中自走100台),各种配套机械(具)3,358台。农业机械基本配
套,田间机械化达95%以上,非田间机械化达75%以上。
农业生产,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为主,兼种少量水稻、甜菜、谷子、向日葵、
薯类等作物,历年粮豆种植的比例大体是:小麦50%,大豆35%,玉米10%,其它农作物5—10%。
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本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农用机械的更新,优良品种的引
进与培育,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都为农业高产提供了物质基础。机务工作水平,集中反映
在机务管理的标准化越来越高。1982年,全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已达29个,占全场农业生
产队的80%。
林业:本场有林业生产队2个,家庭林场25个,从业职工267名,担负着场内自然山林的营
林任务;各队都配有专职营林员,管理着场内8,7万亩次生林和农田防护林。建场以来累计造
林面积67,596亩,森林覆盖率达9.03%。其中农田防护林30,117亩,长达1,149公里,用材林
30,018亩,水土保持林2428亩,其它林5,033亩。其中新碳林1,114亩,育苗林120亩,营区四旁
绿化林1,243亩,果园2,237亩。现场内已成林面积达14,741亩,木材积蓄量达2.2万立方米,每
年按5%间伐,年收入可达20万元。
畜牧:1985年本场有种畜队、畜牧队、鹿场和新建养鸡厂、屠宰厂各1个,家庭牧场41个,
从业职工401人,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畜禽生产基地。有14个生产队建立畜牧点,实行农牧结
合,专业承包:有23个养猪专业户,11个养羊专业户,4个养奶牛专业户,3个养鸡专业户。场
设兽医站一处,各生产队配备了1—2名专职畜牧技术员。1985年末畜禽存栏:黄牛1,020头,
奶牛65头,马161匹,驴2匹,骡13匹,山羊209只,绵羊2,317只,鹿1,000只(其中马鹿38只),
猪4,997头,鸡54,382只,兔1,680只,貂55只。
工副业:场办工业始于1950年。到1985年本场已拥有工业生产单位14个。按企业生产性质
分类:重工业10个,轻工业4个;按企业部门分类:煤炭工业1个,机械工业2个,建材工业6个,
森林工业1个,食品工业3个,造纸工业1个。分布在鹤立镇、峻德、鹤岗、新华等地。年末
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80多万元,固定资产净值54.56万元。主要生产项目达30余项。年产值
达1100万余元,占全场工农业总产值的36%。1982年,商品性产值达225万余元,占工农业总产
值的20.5%。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311元,从业职工2,016人,占全场职工总人数的19.4%。每
年可为农场上缴25—50万元的利润。1985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45.4万元。工副业生产全年
总耗煤量为12000吨,耗电量3,496,886度。
1985年,本场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生产原煤35,380吨,水泥3,520吨,红砖2,474
万块,瓦12.8万片,白炭2,425吨,小四轮拖拉机317台,农田拖车14台,拖拉机配件4万件,
联合收割机配件7.4万件,农机具配件2万件,锯材1202平方米,机制纸1065吨,白酒163吨,
制大米429吨,白面4071吨,豆油300吨,豆粕1885吨,糕点25吨,糖果2吨,罐头10吨,酱油
80吨,醋4吨,木制家俱2000件。
农场副业生产,大都是职工从事畜禽饲养,种木耳、蘑菇,养蜂、采集野山菜等。1985年
从事副业生产的职工2210人,职工养蜂达70箱,上交蜂蜜2,400斤,采集蘑菇7200斤,木耳200
斤,人参、葡萄等均已栽种,尚未形成生产力。除此之外,还有印刷、陶瓷、耐火砖,采石,
花盆、饮料、豆腐、粉条、挂面、冰棍、肥皂、皮革、废油再生、被服、理发、照相、维修、
刻字等工业和生活服务项目。
渔业:全场有固定水面22,000亩。中小型水库11座,小型库、塘、泡14处,养鱼水面7,162
亩。从业人员25名。历年投放鱼苗一般在250万尾左右,每年可捕捞30吨。此外,每年还可捕
捞50—60吨野生杂鱼。除自食外,有部分销售给鹤立、鹤岗等地。
基本建设:建场到现在,全场农田基本建设共完成100万余方土方量。1985年,从业人员
250名,全场有两座抽水站,分别坐落在17队、32队的位置;引水干渠6条,计16公里:排水站4
座,分别在17队、19队、23队、32队、排水干渠12条,计53公里:中小型水库11座;即卫星水
库,伏尔基河水库、鹤立河1、2、3、4、5、6水库(又谓六大莲池)向阳1、2、3库;大小防洪
堤14条,全长110公里,分布在松花江、鹤立河、阿陵达河、伏尔基河、石头河;修桥35座涵
洞150个、水闸10个、渡槽2个、倒虹吸3个;引江灌水田7,500亩,水库灌溉7,500亩。打井411
眼。其中田间井56眼,灌溉面积71,700亩。但是,农田水利建设还不过关,配套能力差,效益
低,平均每亩土地才22.3立方米方量的水利工程。故抗御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差,适
应不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
基建:建场以来,全场累计建筑房屋总面积为441,954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242,446
平方米,平均每户住宅面积40.2平方米,使用面积为28平方米,每人住宅面积10.1平方米,基
本上实现了职工住房砖瓦化。有农业用房37.470平方米;畜牧用房35.786平方米;工业用房
38.852平方米;商业物资用房10,554平方米;文教卫生用房23,13l平方米;科研用房510平方
米;其它用房53205平方米。场共建水泥晒场22万平方米。
场设1个基建公司,公司下属3个工程队,专门从事房舍和大型建筑工程以及对外承揽建筑
工程,各生产单位也有基建班,一般在10人左右,从事本单位的房舍建筑和维修。场建筑工程
公司有从业人员282人。
商业、贸易:现有商业职工145人。场有总店1座,分店15座(其中集体3座)代销点37个。
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752.5万元。其中,商业零售额410.4万元。1982年,本场有个体工
商户37个。
此外,场部地区有定点集市贸易场所1处,即新华农贸市场。集体、个体从业人员出售农
副产品,年成交额为150万元左右。
交通运输:全场现有自建铁路专用线0.7公里,自养公路176公里,其中沙石路面168公里,
土路5公里,柏油路面3公里。养路机械3台。共有汽车99台,其中载重汽车81辆,特种汽车6
台,客车12台(大客车5台)。有其它运输车辆473台。其中,轮式拖拉机156台,农田手扶拖拉
机54台,小四轮68台,场设交通运输公司,下设汽车队,养路队,从业人员212人(其中养路队
91人),每年盈利25一30万元。
电力、通讯、广播:场现已建成高压配电线路176.8公里,低压线路100公里,电话线路
197杆公里,变电设备93台,另有柴油发电机组7台,容量(发电能力)为654千瓦,各基层单位也
大都有小型发电座机。农场全年总耗电量(包括自发电)679万度,电工121人。全场设1个总机,
6个分机,电话用户325个,从业人员47名。农场设通讯电力公司,下设通讯站,电业所,负
责全场通讯、电力设备的养护和兴建任务。场内电话畅通各基层单位。场设广播站,人员4名。
每日4次播音,全场通播。
文教、卫生、科技:1985年,场办学校45所,其中普通中学4所。小学40所(含生产队小学
点),职业高中1所。全场教职工458名,其中,中学教师101名;小学教师217名,行政和工勤
人员140名。在校学生5821名,其中,中学生2,862名;小学生2,95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场学校房舍建筑面积达18,639平方米。
卫生:农场有职工医院一处,面积4,492平方米,床位120张,医务人员113名;基层卫生
所(室)56个,医务人员71名。场卫生科下设一个卫生防疫站,有5名工作人员,分管地方病、
公共卫生、职业病防疫。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大骨节是本场地方病、现共发现患甲状腺肿3,438
人,累计治愈2,586人,治愈率75%,共发现患大骨节病1,400人,已采用一些方法治疗,治疗
效果处在观察阶段。
全场现有科技人员872名。其中,初级科技人员818人,中级科技人员54人。场设科学技术
委员会,负责科学技术研究,技术攻关,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场还设专业科研单位1个(科
研站)从业人员91人,其中科技人员8人。随着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农场科技人员在政治、
工作和生活上有了进一步提高。1982年,先后有22名中青年知识分子被调进场各级领导班子。
其中、进场级的3名,科级9名、队级10名。给7人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44人的住房进行了调
整(平均居住面积55平方米),有7人做到了专业对口,近三年,全场共发展45名科技人员加入
了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