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伏尔基河畔艰苦创业 开荒建场初具规模
第三节 伏尔基河畔艰苦创业 开荒建场初具规模
垦荒抢种
为了多开荒,在拖拉机驶进荒原不久,六十付马犁也随之加入垦荒的行列。由于土地新垦、
土质又粘、又硬,一付犁杖要套上六匹马拉。拉犁的马和扶犁的人,都是刚从前方战场上下
来的,犁不服人,马不合套,六匹马拉犁劲也使不到一块。尤其犁到那盘根错节的枯藤和树根
时,即使扶犁手全力以赴,犁杖会弹出地面,扶犁手往往被甩出很远。队员们的虎口震裂了,
衣服刮破了,鲜血和晶亮的汗珠滴进了古老的处女地。他们每天早晨天一亮就下地,晚上天黑
看不见才返回宿营,地上滚,泥里爬,忘我的劳动,开始一付马犁一天只能开五、六亩地,后
来,开展了“红旗竞赛”活动,工效日益提高。老荣军刘福平首创一付马犁杖每天开荒18亩的
最高纪录。是年,农场共开荒28812亩,超额完成原计划的19%。
开荒难,播种更是难上难。刚翻过来的土地,经过风吹日晒坚如顽石,加上当时农具不配
套,没有圆盘耙整地,只好把种子播在垡片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荣军们在实践中发明了一
种“新式”播种工具——用铁皮围成上园下尖的杵子。使用时,杵尖插入垡片,在上圆口处放
入种子,待种子入地后拔出杵子,然后用脚复土。眼下东北还是天凉时节,潇潇的夜风吹在脸
上冷飕飕的,可荣军们却在溶溶的月光下奔忙。他们不顾寒冷,有的摘下军帽,有的用衣襟兜
着种子,三人一组、两人一伙,把粒粒饱满的大豆、玉米连同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一起撒进了
泥土中。经过日夜奋战,按农时提前十天完成了29082亩粮豆播种任务,
抢建住房
春天,创业者们来到伏尔基河畔时,由于忙着垦荒,抢种,住的全是帐蓬和临时搭起的草
棚,不避雨雪,难挡风寒。没有食堂,锅灶搭在了露天地里,赶到阴雨天只好吃“水饭”。有
时一天连吃三饨“水饭”,也不算新鲜事儿,用“风餐露宿”这个词形容他们的生活,一点儿
也不过份。这种日子初春还好过,可天一热就熬煞了人,中午帆布帐篷里的温度猛增,高达三、
四十度,无法休息;夜晚蚊叮、虫咬,野兽不断光顾骚扰,不能入睡。于是,春播结束不久,
农场决定,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集中力量抢建住房。
建房工作开始后,天不作美,好象故意同荣军们作对似的成天阴沉着脸,雨下个不停。刚
叉起的墙,不一会儿就被雨水泡倒了。但建设者们不畏惧,不灰心。墙泡倒了再叉,一遍不行
两遍。大家顶风冒雨挖草皮,砍树条,割洋草,拧拉哈辫,叉大墙,经过一个多月紧张而又艰
苦的施工,一栋栋拉哈辫住房排列在荒原上。是年,松江省荣军管理处建筑工程公司还帮助建
造了16栋砖瓦结构住房。此后,又先后建起办公楼,俱乐部、职工食堂、修理厂、卫生所等公
用设施。到1952年底,全场房屋建筑总面积已达6284平方米。
第一批拖拉机手
1950年开荒时,由于不懂开车技术,人们吃尽了苦头。作业中不会操纵大犁起落装置,拉
犁下地不入土,改变后入土太深牵引不动又造成机车灭火,一折腾就是小半天。北大荒蚊子、
瞎虻、小咬多的出奇,机车一停,这些小生灵们便亲昵地纷纷扑来,一头叮在人的手上、脸上
吸吮着平日难得的佳肴。有时排机械故障,来不及驱赶它们,就在脸上、手上涂上黄油或稀泥
阻挡蚊叮虫咬,那难受的滋味只有开荒者最有感受。就这样每天从早干到晚,机车的作业效率
还是很低,一年下来,全场12台拖拉机总计开荒面积不足1000亩,仅是马犁开荒的三分之一。
为了发挥机械化种田优势,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副场长刘冲的主持下,农场办起了首
批拖拉机驾驶员训练班。首批学员是由各分场选拔出的10名优秀党、团员。刘冲和几名哈尔滨
王岗农机校分配来农场的驾驶员任教。训练班既没教室、桌椅,也没有教材、教具,学员自制
小板凳,每人一块方木板,利用农具场和仓库做课堂,采用直观教学,上午实物讲课,下午轮
流操作。条件虽然很差,学的却非常认真,不到半年时间就能独立驾驶机车作业。农场的第一
批拖拉机手,就这样诞生了。1951年冬,农场又利用这批骨干力量培训了100余名拖拉机手,
为机务队伍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1952年,省从本场抽调40余名拖拉机手,充实到新建农场工
作。
荣军的业绩名扬全国
在艰苦创业的日子里,荣军们发扬了南泥湾的精神和人民解放军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
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征服了大自然,使昔日的伏尔基河畔发生了巨大
变化,短短二年的时间,昔日荒原变成了千亩粮田,绿荫下鳞次栉比的住房,高矗的办公楼点
缀着大地,显得十分壮观。人们从帐篷搬进了红砖瓦舍,耀眼的粉壁,油光的地板,透明敞亮
的玻璃窗……,一切都正在发生变化,引起了新闻界的注意。1950年原《东北日报》社主编方
青率记者来到农场,采写了《伏尔基河的春天》长篇通讯在报上发表。之后,中央新闻纪录电
影制片厂又派人来场摄制影片—一《荣军农场》,在全国各地公开放映。至此,伏尔基河——
这条无名的小河,被伴随着荣军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在祖国大地上流传开了。1951年1月30日,
松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本场为先进农场称号,赠锦旗一面。场长刘冲、拖拉机手庄长治、飞刀
手李传仁(日创人工割大豆22.5亩成绩,名震东北),王成宽、杨永宽等人被评为省特等荣军劳
动模范,并出席了全国荣军英模大会。
部分荣军离开农场
1952年8月,国家为照顾一些身体素质差,难以长期坚持农场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年龄较大,
婚姻问题尚未解决的荣军干部、战士,决定采取复员转业的办法进一步妥善安置。当时规定:
凡身体条件好,留场能坚持劳动生产的,在本人愿意的前提下集体转业留场,改供给制为工
薪制;凡身体素质差或有特殊情况(一般是年龄大,婚姻问题未解决),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退
伍回乡,由当地政府给予妥善安置。当时全场有580余人离开农场退伍回乡。8月14日,鹤立火
车站前五百多名退伍的荣军战士就要离开农场了,留下的和要走的互相道别,紧紧握着双手不
愿松开,倾诉着战斗情谊和嘱托,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热泪流满脸颊。
他们走了,带着对北大荒和农场的眷恋,带着战友的情谊走了,留下了对伏尔基河两岸无
垠土地上深深地一瞥后,默默地走了。但是,他们为开发祖国边陲,在垦荒建场中立下的汗马
功劳,倾洒在北大荒上的鲜血和汗水,创造的光辉业绩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刻印在农场
历史的画卷里,铭记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