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开荒建新点 进军元宝山
第二章 省营时期(1953—1957)
第一节 开荒建新点 进军元宝山
1952年8月,农场移交松江省农林厅直接管理,转业来场的荣军由场员改为职工,供给制
变为工薪制。1953年春,场部由鹤立荣校搬迁到伏尔基河北岸为扩大耕地面积又把开荒的着眼
点引向了元宝山下。
元宝山,形似古人的元宝,位于小兴安岭余脉,阿林达河和鹤立河的中间地带,山下有几
棵苍老的古榆树相伴,四周是一片辽阔的荒原,土地肥沃。四十年代初,日本开拓团在这里拓
荒种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土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53年6月9日,元宝山下红旗迎风招展,人欢马叫,歌声、笑声和机车轰鸣声连成一片,
此起彼伏。始建三分场典礼大会在一片欢声中开始。由117名职工组成的垦荒大队参加了大会。
会议在荒原上举行,在刚搭起的马架子前支起个扣翻的马槽便成了大会主席台。副场长刘冲
讲话。会议结束后,他第一个开着拖拉机驶进沃野荒原。在这里,领导带头实干最有说服力,
人们也都懂得,只有实干才能赢得垦荒的胜利。于是,拓荒者在茫茫碧野上又开始了头顶烈日、
脚踏荒原,架帐篷、垒锅台、烧野炊……向大自然搏斗的新生活。为了支援农场的建设,附
近各村屯的老乡带着40辆马车,自愿加入了运送建筑材料的行列。然而,干了不到一个月雨季
便来临了,洪水冲断了通向元宝山的道路,元宝山下的建设者们陷入了人断粮、马缺料的困境。
一天,两天,三天……工地上整整五天五夜几乎没有燃起过炊烟,职工们忍着饥饿,接受大
自然的考验。场领导隔着滔滔不绝的河水。遥望着元宝山,心急如焚。为了摆脱困境,场党总
支立即动员机关干部组成救援队伍,扛着一筐筐食品和物资,踏着漂浮的垡片,涉过陈年积水,
在泥泞中奔赴元宝山工地。是年,三分场始建完工,垦荒6699亩。此后,垦荒者又越过阿陵
达河垦荒,始建了四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