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城市知识青年

第三节 城市知识青年



兵团组建以前,已有来自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的部分知识青年来场参加建设。兵团成立后,
属解放军序列,对城市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一定的吸引力,从1969年至1976年,先后接
收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温州、哈尔滨的知识青年6500人。随后,又有杭州、宁波、佳木斯、
牡丹江、鹤岗、双鸭山等城市的青年来到农场。大批城市青年的到来,为生产建设兵团增添
了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起到了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作用,丰富和活跃了农场的文化娱乐生
活。他们接受事物能力强,有进取精神,1971年工业四连(现白灰厂)养蜂小组的3名北京青年,
探索养蜂规律,使每箱蜜蜂平均产蜂蜜187斤,创这个地区蜂蜜单产最高水平,经验在《人
民日报》《解放军报》《黑龙江日报》发表,上海一名青年摸索喂猪经验,使仔猪断奶6个月
就增重190斤;在水利会战中,一名哈尔滨青年日创挖土48立方,被人们传为佳话。1976年,
团党委在《关于知识青年工作情况的综合调查报告》中写到:“几年中,全团有700名知青加
入了党的组织;3674人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有300余人出席过团、师、兵团和省积代会、劳模
会;有449人被选送到大学深造;提拔88名知识青年进团、连两级班子,占全团干部总数的
33%。”青年们来团不久,就成了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1975年,全团各农牧连队机务上60%
都是知识青年,科研、卫生、教育战线上的知青占总数的80%以上。广大知青在保卫边疆、建设
边疆的事业中,建立了很大功绩,为农垦事业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
1976年以后,通过招工、接班、病退、困退等形式,城市知青开始返城。到1976年6月全
团城市知识青年减少到4500人。1978年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知青数量急剧减少,留在农场
的不足1000人。农场各类技术人员曾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各项工作受到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