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农业生产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950年到1958年是开荒建场阶段。主要生产任务是垦荒耕种,扩大耕地面积。从1950年伏
尔基河畔开垦第一犁,到1958年本场共计开荒9.2万亩,耕地面积达7.4万亩。八年中,共播种
各种作物34.8万亩,平均每年播种4.3万亩,其中,粮豆33.9万亩。平均每年4,2万亩,生产粮
豆2.15万吨,平均亩产122斤。这一阶段由于农业机械少,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农业生产大部
分采用人工和畜力作业,耕作粗放,造成粮豆生产单产不稳,总产不高。
1958年到1968年是农业稳步发展阶段。1958年春,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参加生产建设,农场
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同时,由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国民经济状况好转,增加了
对农场的投资,农业机械得到更新配套,机械装备大量增加,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生产有了
新发展。农业生产在种好原有的耕地的同时,继续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到1968年耕地面
积已达到24.4万亩,是1957年以前耕地面积的三倍多。在耕作上开始采用了一些新的科学种田
方法,开始注意抓翻地质量,坚持合理换茬,部分生产队建立了正规轮作制度,重新调整了作
物布局。此阶段,本场共开垦荒地21.6万亩,累计播种各种农作物193.59万亩,粮豆平均亩产
142斤,总产量10.44万吨。1968年粮豆总产2.67万吨,亩产251斤,是建场以来单产总产最高
的一年。
1969年到1976年兵团时期。大批知识青年来场,人员增多,国家对农场投资增加,机械力
量迅速加强,但由于一切生产活动纳入军事化管理,大搞政治建军,批判“唯生产力论”,一
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弃,农业生产的管理和技术受到了削弱,尽管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但产量却急剧下降。从1969年至1973年全场共开荒15.6万亩,粮豆平均单产154斤,1973年单
产才95斤,比1968年下降387%。这期间,全场共开荒地23.1万亩,耕地面积由1967年的25.7万
亩,增加到38万亩。共播种各种作物338.96万亩,粮豆平均亩产171斤,共生产粮豆2.9万吨。
1977年到1985年是农业生产恢复发展阶段。兵团撤销后重新恢复农场体制,本场在调整中
合并了十个兵团时期布点密、土地面积小的生产队。鹤立河农场与本场合并后,又并入七个生
产队8.4万亩土地,使全场的土地面积增加到近50万亩,机械、人员也都有较大地增加。1983
年以后,全面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打破了“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职
工的积极性,除耕种土地外,还大搞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虽自然灾害较重,农业生产仍然
获得了较好收成。此间,本场共播种各种农作物305.4万亩,其中,粮豆作物282.4万亩,粮豆
平均亩产165斤,粮豆总产23.3万吨。在这一阶段中,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都较系统
化、规范化,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初步形成制度化。
纵观本场三十多年农业生产的历史,虽然受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天灾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但总趋势是向前发展的,1950至1958年,本场共生产粮豆64.4万吨,上交商品粮豆13.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