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生产主要技术措施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主要技术措施
一 耕作
1975年以前本场大都沿用苏式耕作方法,形成伏翻、秋翻为基础,连年平翻的耕作制度。
有时小麦播种也采取春耙或秋耙的方法耕作。连年耕翻的耕作方法在开荒建场,促进土壤熟化
阶段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随着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这种耕作制度形成的一些弊病明显表现
出来。具体表现为:多年同层耕翻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土壤通透性变劣;作业次数过多,即加
大作业成本又破坏土壤理化性状,伏秋翻地,地表裸露,风蚀严重,使土地越种越瘦。
1975年后,通过不断摸索开始普遍实行深松少耕办法,改连年耕翻为隔年耕翻,改季节耕
作为常年耕作,改浅层、同层耕翻为多层间隔深松,改掠夺式生产为积极培肥地力。建立起了
一套以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培肥地力为核心,翻地、耙茬、搅麦茬、原垅卡种相结合,
轮作、耕作、施肥、植保四制配套的深松、少耕的耕作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耕作制度
的好处,主要是虚实并存,利于抗旱保墒;提高地温,有利于作物生长;渗透力强,有较强的
防涝能力;用养结合,地力消耗小。1985年以前,本场已先后推行了伏、秋松耙、伏秋深松(
一般深度30—35cm),搅麦茬、原垅卡种,平翻深松新的耕作制度,进入了管局耕作改制的先
进行列。
二 轮作
兵团时期开始提出并试行轮作制度。当时,试行三三制,即麦、豆、杂各占三分之一。
1975年以后,又本着利于土壤养生,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方针,在全场实行了麦、麦、豆;
麦、杂、豆;麦、甜、麦;玉、豆、麦;麦、玉、豆等新的轮作方式。同时,各生产队还都因
地制宜地设置数个不同的轮作区,进行农作物轮作。
三 作物种类
本场农业生产主要栽培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杂粮、水稻等。1950年至1957年
粮豆生产面积占总播面积97.6%,其中,小麦占41.4%,大豆占47.6%,杂粮占0.7%,1958至1968
年,粮豆面积占总播面积95.2%,其中,小麦占47.7%,大豆占30.5%,玉米占12.1%,杂粮占
0.1%。1977年至1985年粮豆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1.3%,杂粮占0.24%。
经济作物主要种植麻类、葵花、甜菜等。线麻、葵花属自给自足生产,全场每年种植面积
只有1—200亩。1969年试种了1000亩的亚麻,后因产量低,产品没有销路而停止生产。甜菜种
植从1951年开始,但面积很少,1975年以前每年都限定在500亩以内,且断断续续。1975年以
后,由于制糖工业的发展,宝泉岭农管局建起了糖厂,甜菜播种面积每年都在1.5—2万亩之间,
甜菜的亩产量也逐年提高。蔬菜种植多年来一直是本场的自食作物,每年的种植面积不超1
万亩。主要种类有土豆、瓜类、春菜、秋白菜、萝卜等。目前,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增长,在保
证本场自食外,大部供应给鹤岗市。
四 播期、密度与行距
本场小麦高产播期一般为每年的4月1日至4月15日,大豆高产播期为5月1日至5月25日,玉
米高产播期为5月1日至5月10日。1973年,由于春涝小麦播期推迟到5月29日,1981年小麦播种
推迟到5月15日,1984年推迟到5月17日才结束,严重影响了产量。
小麦保苗密度一般为600—650万株/垧;大豆保苗密度一般为35—42万株/垧;玉米保苗4
—5万株/垧。
1970年以前,小麦一直采用7.5公分和15公分行距。1971年对一小部分小麦试用45公分行
距,但面积很小。1979年还试种了30公分行距和60公分行距的小麦,进行种子高繁,后因除草
解决不了而停止。大豆行距多数是以60公分为最多,30公分、45公分、55公分、70公分均有种
植。30、45公分行距多在开荒地种植,55公分为缩垅增行。1978年后,大豆全部改为70公分行
距。玉米的行距多为70公分,1976至1980年试种部分60公分行距,1981年后又改为70公分行距。
五 施肥
建场初期:由于土地新垦,土壤自然肥力较高,基本上是不施肥。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
中期,由于地力下降,开始施,用过磷酸钙和销酸铵化肥,但用量很小。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中期,随着科学种田的水平不断提高,化肥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加,并开始注重有机肥的改土使
用。1975年后,使用有机肥改土纳入了正轨。主要采取的方法:一是采用积造土杂肥、挖草炭、
挖河塘泥,高温造肥等方法改土。从1975年到1983年平均每年都积造有机肥九万余吨。春天,
把有机肥制成粒状,在播小麦、大豆、玉米时施用。草炭、河塘泥拉到地里改土。二是种植
压绿肥。1975至1983年共种植绿肥8.5万亩,平均每年压绿肥0.95万亩,占年播种面积的2.3%。
绿肥品种有草木栖、复种油莱、清种玉米、大豆等。三是进行秸杆还田,从1980年开始进行
玉米、小麦秸杆还田,至今共还田28.2万亩,平均每年还田4.7万亩,占总面积的90%。对培肥
地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六 田间管理
七十年代以前,小麦的田间管理一直坚持三叶期压青苗。1970年以后,又增加麦田化学除
草,喷2.4一DJ脂。化学除草面积由1970年的2.1%增加到1982年的34%。同时,每年都对小麦进
行施尿素,施肥面积约占小麦面积的30%左右。为促进小麦增产,从1980年又开始对部分小麦
地号喷撒稀土微肥,施用面积一般占总面积的6%左右。大豆管理主要采取播前耙,耙萌生、蒙
头土、耙青苗、机械松土、培土、封垅,人工拿大草等措施。从1975年开始使用化学药剂灭草
取代人工拿大草,效果显著。玉米田间管理除进行三次中耕外,主要是进行人工间苗除草。从
1975年开始施用阿特拉津化学药剂除草。
七 病虫草害的防治
建场初期至七十年代以前,小麦的黑穗病、根腐病、赤霉病、锈病是常发性病害,其中,
锈病和根腐病严重而普遍,一直采用六六六粉、赛力散等农药进行防治。施用方法是农药拌种。
七十年代以后,开始施用新药退菌特、多菌灵、克菌丹、拌种双防治。1982年小麦扬花期天
旱,对小麦黑穗病的发生有利,但由于使用了拌种双等农药防治,当年发病率极低。小麦的赤
霉病六十年代以前涝年发病率较高,原因是当时农场大部使用土场院,涝年赤霉病在田间发生
后到场院继续蔓延,麦粒变红,人、畜吃了中毒,有“头疼面”之称。1965年以后,各生产队
相继修建了水泥晒场,基本杜绝了小麦上场后继续传染赤霉病。1981年本场出现了第二个赤霉
病的高峰年,减产20%。至此,本场更加注意了对赤霉病的防治。
大豆的根腐病随着垦荒年限增加,土壤熟化,重茬、迎茬播种面积而增加。尽管采用各种
农药处理种子,但未减轻。1984年使用多福灵防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豆灰斑病1960年在
东农1号大品种中流行,以后每年都有发生。进入八十年代灰斑病逐年加重,1982年大豆病粒
率20%左右,1985年病粒率加重到30%,严重影响了大豆出口任务的完成。对于该病的防治,虽
然采取了轮作、换茬、精选良种和使用多菌灵农药拌种防治,但至今未有显著效果。
在本场各种农作物常发性虫害有30余种,其中,对作物危害严重,损失大的是暴发性粘虫、
草地螟。小麦粘虫在1955、1964、1970、1971、1972、1973、1980年大发生,每年都有十多
万亩小麦严重受害,减少小麦产量20一30%,七十年代以前采用糖醋诱杀虫蛾和人工捕杀为主,
防治效果不太明显,作物仍严重受害。1980年开始使用飞机喷撒农药防治,把幼虫消灭在三
令前,收到较好的效果。草地螟1982年首次大发生,发生面积达9万亩,受害农作物有玉米、
大豆、向日葵、甜菜等作物,平方米幼虫密度最多达一千多条,部分大豆茎叶被吃光。由于捕
杀及时,全场损失较小。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1971、1981、1984年都有大发生,每百株
玉米上有幼虫400条以上。当年,玉米减产15—20%。1976年本场首次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到
1981年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8.4万亩。
七十年代以前,农田杂草以禾本的稗草为主,双子叶的灰菜、苋菜、蓼吊子在某些地号较
重。七十年代后,苍耳、狼把草、小苏等杂草比例逐渐上升。对农田草害的防治,七十年代前
主要是采甩轮作、耕作和人工除草,七十年代后开始采用了药剂灭草新方法。1970年小麦开始
采用2.4一DJ脂灭草。1982、1983年用拉索、丁脂混合后喷撒灭草。大豆化学灭草是从1975年
开始的,播前用的药有氟乐灵、利谷隆、拉索、灭草猛;播后苗前施杜尔、2.4一DJ脂农药;
苗后的施用拿捕净、稳杀得、杂草焚、苯达松等。进入八十年代,水稻灭草也由人工变为使用
药剂除草,施用的药品有敌稗、杀草丹、禾大壮、苯达松等。玉米田间除草,从1979年开始施
阿特拉津加丁脂农药。
八 收获
建场初期采用人、机结合进行,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小麦收获采用割晒和直收相结合的办
法,割晒面积占直收面积的50%以上。1981年由于气候影响,加之没有掌握割拾间距,致使割
晒的部分小麦因遭雨未能及时拾禾,损失严重。为提早收获期,降低损失率,近几年全场多数
单位在大豆收获上采取了人工割、机械拾禾的办法。1969年到1985年人工收割大豆平均占总面
积的50%,从而加快了收获进度,提早了时间,提高了收获质量。玉米收获一直采取人工下棒,
机械脱谷;人工割晒,(放成人字铺)机械拾禾和机械直收的方法,每年比例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