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械更新、管理与田间作业 一 农业机械更新
1949—1952年建场初期,农场有10台链轨拖拉机,型号是:CTB和ATB(统称纳齐)。两台y
—2钢轮拖拉机(俗称大牙),一台c—4自走收割机,一台c—6牵引收割机。农具有少量的五铧
犁、四铧犁、圆盘重耙、轻耙、条播机、镇压器和一些马拉农具,大部分机具是苏联制造,也
有一部分是美国造。这一时期,农业机械主要是大面积开荒,机械故障多,效率低。
1953—1957年省营时期,农机具有所增加,到1959年底全场有c—80/100链轨拖拉机4台,
纳齐10台,y—2两台,胶轮热特—25拖拉机6台,自走收割机又增添了AC—4003台,ACD—330(
匈牙利)2台,自走和牵引收割机增加到了15台。各种农具也相应增加,年底达176台件。这一
时期,农业机械开始了对大田进行中耕、收获,在农作物种、管、收环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8—1968年合江、东北农垦总局时期,原有的2台钢轮拖拉机(大牙)被淘汰,对原有的
10台“纳齐”进行了改造,1960年第一批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进场,改变了拖拉机现状。到
1968年底,东方红—54拖拉机增加到71台,东方红—75拖拉机17台。胶轮拖拉机也大幅度的增
加,已拥有8台尤特兹—45,5台铁牛—55,8台东方红—28,4台
了CKn—4和CK—4共8台,牵引收割机先后从洛阳和武汉调入一批,1964年又开始进场国产(开
封)牵引收割机,逐年增加到66台,各种农具不仅在数量和种类上均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场内
已使用割晒机、玉米脱粒机、精选机、扬场机、施肥机、玉米收割机、喷药机、精量点播机等。
扩大了作业范围,基本上适应田间作业和粮食处理机械化的要求,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打下了基
础。
1969—1976年兵团时期,改造的“纳齐”拖拉机被淘汰,至此,农场拖拉机基本实现了国
产化。1971年开始进场第一批国产“东风”自走收割机。到1976年底,本场已拥有各种型号的
拖拉机179混合台,谷物收割机71台,各种机械农具1,860台件,这时期各种农业机械都有较大
幅度的增加,机械化作业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
1977—1985年农场总局时期,本场农业机械已发展到: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109台,东
方红—54履带拖拉机85台,东方红—60履带式推土机7台,各种胶轮拖拉机148台,有自走收割
机88台,牵引收割机77台,各种农具2000多台件。机械田间作业,晒场管理等基本实现了现代
化。
二 农业机械的管理
1955年,省农场管理局翻印下发了《机务工作手册》,农机管理工作开始有章可循,为全
面开展机务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同年合江农垦局时期又下发了“机务工作各项作业定额标
准”,使农业机械的管理逐步走向正轨。开始实行了车长责任制,机组交班和双班保养制度
等。
六十年代初期,农业机械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全,进一步加强了基础建设,农机管理工作
日趋完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机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遭到严重破坏,农机管理
始终在徘徊中前进。1977年以后,全面恢复了各项机务规章制度。1978年农垦总局颁发了农机
管理十项标准,更加推动了农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农机的三库一场建设,即保养间、
油料库、零件库、农具场。机车实现了“五净四不漏”,五净即机车外表净、工用具净、油料
净、空气净、冷却水净,四不漏即不漏油、大漏水、不漏气、不漏电。农具达到了“三灵活一
完好”,三灵活即各部转动灵活、操纵灵活、起落灵活,技术状态完好。1981年,本场首批进
入了农垦总局农机管理标准化行列,全场有80%以上的生产队达到了“十项标准”的要求,取
得了总局颁发的“农机管理标准化合格证”。当年,农垦总局奖授给一台沈阳130农机巡回检
查车。1984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后,将原有的农业机械全部变价转卖给家庭农场,由于部分职
工家庭农场机务人员技术素质较差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农机管理标准化一度出现了退化现象,
机具技术状态也有下降趋势。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为时很短,随着深化改革和对职工家庭农场
的稳定、完善、提高,农机管理工作将日趋稳定,田间作业水平也将有所提高。
三 田间作业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机械田间作业局限于翻、耙土地、播种、中耕收割、脱粒的工
序上,一些大田作物如大豆、玉米等的植保、收割、粮食处理等主要靠人力、畜力,实行人、
机、畜结合,田间管理处于半机械化程度,当时,“C—7打败C—6”,C—7指镰刀,C—6是牵
引收割机。此后,“小镰刀打败机械化”在“文革”中广为流传。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
机械作业项目有了新发展,开始实行了大豆蒙头土、苗粑、行间中耕除草,播前封闭除草等一
系列措施,使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收割机械改装收大豆的经验也逐渐成熟,
解放了大量的田间劳动力。
七十年代起,农业机械开始更新换代,田间作业机具大量增加,大批引进了国外收割机械,
彻底改变了收获机具落后状况,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有了新突破。田间作业除
少数仍用人力、畜力外,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1985年全场共播种各类农作物362,709亩,其
中,机械播种占全部播种量的98.1%,机械耕作面积362,078亩,占98.7%,机械施肥面积
339,014亩,占93,6%,机械收获面积340,721亩,占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