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修理与改装 一 农机修理
建场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技术水平低,对农业机械只知使用不知维修,没有一套保养维
修预防故障制度,只是机械出了故障才到修理厂修理。1950年本场的修理厂设在鹤立镇,利用
破旧的小汽车库作为主修车间。当时,共有一台破旧皮带车床,简单的修理工具,从佳木斯,
鹤岗招收了三名老技工,带领几名学员,承担全部机车的修理任务,但因技术水平低,只能从
事简单修理和拆换零件。1952年在场部(现二中)建起一栋,。660型的修理厂房,并利用农具
库建了烘炉、翻砂车间,扩大了生产规模,修理质量有了提高。1958年以后,本场自己培养的
技术工人开始走向工作岗位,修理厂职工已达四十余名,对机具的维修项目也逐年增加,基本
保证了生产需要。1962年又在新华建起一栋1662型大修厂房,并增添了修理设备,用C620全齿
车床换代了老式皮带床,同时增添了刨床,磨床、铣床等机件加工设备,还购进了马力试验台,
燃油试验台等修理专用设备,使修配厂初具规模,增强了农机具修配能力,年大修机车量达
四十余台。“文化大革命”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农场的农机保养制度,修理制度几乎
全部取消,使机具状态逐渐恶化。1970年兵团作出关于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决定,一些
农机具修理维护制度得到了恢复,但由于修配厂又担负军工生产任务挤占了修理设备和技术力
量,农机修理工作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1972年修配厂军工生产车间转为轴承车间。1974
年根据北方农机修理工作会议精神和兵团提出的“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加强了农机
修理工作,整顿了修配厂,改革了修理制度和修理方法,提出了机具“小修不出队,大修不出
场”的口号,促进了农机修理工作。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后,农机修理工作又有所加强,健全
了修配厂、修理所和生产队保养间的三级修理网。1978年修配厂引进建成一条轴承生产线,产
品仿照美国、日本、东德轴承生产,当年实现产值八十余万元。1979年因电火轴承车间烧毁,
损失38万元。1984年修配厂更名为机械厂,加强了修理,旧件修复,机件制造三条生产线的管
理,并根据农场的农机具修理的实际,实行以机件制造加工为主,以修理机车为辅。
二 农机具改装
五十年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场使用的苏式农业机械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为
了改变这种状况,农机人员对农机具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改装。1955年为提前收获小麦,由机务
副场长办公室技术员徐彦才设计,修理厂制造出第一台“割晒艇”(即牵引割晒架),开始了小
麦分段收获,结束了单纯机械直收、人工收割、机械脱谷的作业程序。此后,本场又革新试制
成功拾禾台,后被工厂采用生产定型的割晒架和拾禾器。1956年又对原有的10台苏制CTB一52
拖拉机进行改装,改装后机车由烧煤油变为柴油发动机,降低了作业成本,为农业生产作出了
一定的贡献。
六十年代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对机械田间作业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全面改造和革新
势在必行。1962年把播种机、中耕机改装了硬性连结、标准划印器、行间指示器。同时,还改
装了灭草小耙。1965年根据牵引收割机作业中清粮部位损失的弊病,改装了第三清粮室(即第
一清粮室末端增加一个筛子,使清选过程延长),解决了跑粮问题,减少了收割损失。同时,
为适应机车在湿地作业,制造了机车防陷装置,给拖拉机“穿木鞋”(即链轨板上加木方),让
收割机“坐爬犁”(即在收割机轮下加上爬犁),提高了机车防陷防滑能力。进入七十年代,由
于机械设备不断更新,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对旧的耕作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新的耕作
制度。1971年农场成立了农机站,承担了农业机械的改造革新,新机型的研制,新技术的推广
应用,先后改装研制了玉米拾禾器、反耙犁、圆盘开沟犁、深松犁、鼠洞犁、中耕机、射流喷
灌机、大豆(玉米)精量点播机、大豆浮动割刀、轴流滚筒、牵引收割机液压驱动、青饲料打浆
机、气吸排种装置、气流拨禾装置等,气流拨禾装置曾在1976年全国农机展览会展出,并获得
省科技奖状,1979年农机站撤销,农机具的改装应用继续分散承担。
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初期,对田间喷药机械进行改装,还有深施肥和深侧施肥的改装,
革新了秸杆还田机具,研制和改装了晒场推晒、积堆、清选、输送等机械,使晒场管理的机械
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些项目的改造与技术革新的应用,对本场农机的技术进步都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历年农机具数量统计表
计量单位:台
历年农机具数量统计表
计量单位:台
历年主要农机具数量统计表
计量单位:台
历年主要农机具数量统计表
计量单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