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植树造林
第二节 植树造林
建场初期,主要营造风景林,对场部和生产所在地进行绿化。五十年代后期,以营造农田
防护林为主,兼植用材林、经济林,1971年累计造林面积突破1万亩,1977年造林达到了2万亩,
1983年累计造林面积突破了10万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一 农田防护林
本场农田防护林建设始于1955年。当时,省林业厅在本场搞农田防护林规划试点,规定“
先造四框后串带,农防用材一起来”,分别在9、10、16等生产队营造落叶松防护林带490亩。
林带结构采用三段林型紧密结构,大网格500×200米,林带宽20米。1958年又规划了10、15、
16、20四个生产队防护林,采取先植大框后串带办法,建造防护林985.7亩,林木以落叶松为
主,水曲柳辅混带混交。1960年场成立了有25人组成的专业造林队伍,实现了育苗、造林一条
龙,加速了防护林的营造步伐。1965年农垦部在本场9、10、18、20、21等5个生产队搞农防林
规划试点,推广了本场营造农田防护林的经验。七十年代,农田防护林树种以柳、杨为主,落
叶松为辅,林带结构改为二段林型疏透结构,小网格250×2000米,窄林带宽10—12米,克服
了原来林带防风效果差,占地多的弊病。1976年农垦总局提出农田防护林建设“一年准备、二
年决战,三年实现,四年扫尾”的口号,并制定了了“小、窄、良”造林方案,即小网格250×
l000米,窄林带宽5—7米,采用优良品种,促进了本场农林建设,当年新植农防林3285亩。
1985年,全场共有农田防护林面积30117亩,保存主副林带1988条,长达1049公里。
二 用材林
从五十年代起,本场在重点营造农田防护林的同时,逐步发展用材林,为建立用材基地,
实现林木自给奠定基础。用材林树种以落叶松为主,桦木为辅。五十代末到六十年代营造的用
材林,现已成材。16队1965年退耕还林1800亩落叶松,到1983年亩保存树345株,平均树高7米,
胸径12厘米,每亩活立木蓄积量为26.6立方米,平均每年生产木材1.47立方米,价值450元。
1979年以来各项林业政策逐步完善,对用材林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开始在宜林荒地上造林,
并对一部分耕地实行退耕还林。1985年全场用材林面积为30118亩。据调查,全场用材林活
立木总蓄量已达四万余立方米。
三 薪炭林
营造薪炭林以柳条为主,杨条为辅,主要用以解决职工烧柴或副业生产,周期短,见效快。
场规定每户职工植薪炭林3亩,谁造谁有,林权归公,用权归己。本场自1974年开始营造薪
炭林,到1985年面积为1114亩。
四 经济林
1956年开始试栽果树,先后在9、10、16、21、23队等5个单位栽植果树,品种有大秋、黄
太平、玲当果为主,也有少量的李子和草莓、核桃,主要自食。1960年,果树面积达811.5亩。
1966年“文革”开始后,果树生产遭到破坏,加之缺乏科学管理,病虫害严重,造成果树大
量死亡,面积逐年减少,产量下降。兵团后期又开始引进品种栽植新果树,分别在4、5、种畜
队三个生产单位建起果园,1974年全场果园面积达2190亩,品种除黄太平、玲当、大秋、李子、
草莓外还有海棠果、杏、梨、樱桃等,但由于盲目引进,有的品种不适宜本地气候,选址不
当,没有成功。1981年在科研站、中心苗圃、林场又引进黑加伦和温室栽巨丰葡萄技术,试栽
成功,黑加伦面积已达650亩,葡萄栽植面积3亩。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林面积不断扩大,
部分职工也开始在房前,院内栽植果树,发展庭院经济。1985年,全场果树面积2237亩,产
果210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