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49至1952年创建时期,本场畜牧生产为初兴阶段。当时,由部队退役的战马469匹(其中
母马170匹)转入农场,成为建场唯一的生产运输力。1950年根据农场荒原草地较多适于养羊,
从东佳木斯、长发屯等地(系日伪绵羊改良场所在地),选购绵羊207只,在鹤立镇西畜牧点牧
养。到1952年底,羊群已发展到429只。这一时期,猪和黄牛饲养头数较少,到1952年底才有
猪13头,黄牛3头。
1953至1957年省营时期,是本场畜牧业开始形成基础阶段。1954年在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提
出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倡导下,开始在鹤立、永昌、永芳等附近农村购进母猪,从
曝光农场调入奶牛,由畜牧队饲养。1956年又进一步扩大了畜牧队生产规模,建起了饲料库,
调料间、防疫网、隔离室等,面积达5620平方米。同年又先后在吉林公主岑试验猪场弓1进巴
克夏、约克夏和从哈尔滨香坊猪场引进哈白猪,在宁安农场引进了宁安黑猪,从萨尔图、绥滨
调进绵羊250只。随之,国家分配给农场大、中专毕业的兽医3人,从宁安、萨尔图技工校毕业
的养猪、养羊技工十余名,从事畜牧饲养。当年,本场首次试验成功绵羊人工授精。1957年为
加强管理对全场畜禽进行了整顿,对猪、马、牛、羊等全部进行登记、编号建档,实行计划管
理、计划繁殖,建立核心母畜群,淘汰低产畜。制定了牛、马、猪、羊、鸡各种畜群禽饲养管
理技术和操作规程,为畜牧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基。1957年底畜禽存栏:猪726头,马125匹、
羊1117只,鸡470只。
1958年至1962年合江农垦局时期,是本场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阶段。1958年大跃进年代,
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养畜多少靠人胆”左的思想影响下,合江局给农场下达养鸡60
万只、猪一万头的指令性计划。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场想方设法大力发展猪、鸡饲养。同
年11月,场社合一时,附近峻德、永安、永昌、春明等农业社畜禽并入农场,增加畜禽数量。
年底,畜禽存栏已达:猪2339头,马425匹,黄牛295头,羊280只,禽3500只。1959年场改称
畜牧场,提出一切都要为猪鸡让路的口号,将原畜牧队改为畜牧分场,由集中繁殖分散育肥改
为自繁自养,并突击兴建了畜舍,实行分场搞孵化,队队育雏养鸡。总场还腾出场部办公大楼
安装6台孵化器,搞孵化和育雏,机关食堂也腾出做了育雏室。并在二、三分场建起专业畜牧
队。年末鸡存栏17,812只,生产鲜蛋21吨,猪存栏4,010头,生产猪肉48.9吨。1960年生产猪
肉103.8吨,鸡蛋32吨,牛奶47吨。此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和农牧比例失调,造成畜禽
饲料严重缺乏,母猪日平均饲料不足4两,畜禽难以存活。1976年仅生产猪肉53.4吨,牛奶
30.9吨,鸡蛋12.7吨。
1963年至1968年东北农垦总局时期,是畜牧业恢复发展时期。1963年本着农牧结合方针,
对原有畜群进行了整顿,引进了优良禽种,改革饲养方式,首创生料干喂自动饲槽大群养猪法,
后在垦区内推广。母马人工授精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到1968年末,本场畜禽存栏生猪5389头,
马337匹,黄牛709头,奶牛43头,羊1300只,禽1200只。
1969至1976年兵团时期,是本场畜牧业生产大发展阶段。在养马、奶牛、黄牛、猪、鸡、
羊、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养兔、貂、鸭等家禽和野生动物。此间,饲养条件有所改善,全团三
十多个农业生产连队都兴建了砖瓦结构或土木结构畜舍,注重发展畜牧业,实行农牧并举。为
发展畜牧业,解决饲料不足问题,场采取依据粮食总产量提取饲粮,从耕地面积中提取3—5%
种植饲料粮的办法解决,保证了畜牧业的大力发展。1976年猪由1969年的2210头上升到11354
头,马332匹上升到704匹,黄牛由837头上升到1098头,禽由3423只上升到21485只。各类禽产
品实现自给有余,上交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加。1976年,上交国家猪肉204吨。但这一时期由于
受极左的思潮影响,不重视科学,一度给畜牧技术管理造成了紊乱,致使优良畜种退化。
1977至1985年农垦总局时期,是本场畜牧业生产转入稳定发展时期。1977年农场恢复了畜
牧科建制,贯彻“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对畜牧业提出:“以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
“各队要实现千头猪、万吨肥、一亩地、一头猪”的口号。农场充分利用饲料地,大搞青贮
青割,继续巩固千头猪生产队,允许公养私养并举,使养猪业呈现建场后最好势头。当年饲养
仔肥猪26,100头,年末存栏16,001头,上交商品肥猪5,100头,全场实现人均养猪1.3头。1979
年两场合并,仍持续发展。1980年由于粮食加价,料肉比例不合理,出现了养猪不如交粮现象,
挫伤了养猪积极性,使养猪业受到了影响。1981年本场遭受特大涝灾,粮食减产幅度大,对
各畜群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同时,根据总局“缩马增牛,以机代马”的口号又对马群进行整顿,
因而,各种畜群饲养量开始大幅度下降。猪存栏数下降40%,母猪由1,310头下降到500头,22
个母猪饲养点减至7个,马匹减少了50%,牛、羊的饲养量亦有所下降。本场肉食已不能自给,
逢年过节职工吃肉有时靠外进解决。此后,为促进养猪业发展,省对国营农场下达了150亩
土地,派养商品猪一头指标,制定了交猪顶粮政策,养猪业又开始回升。1984年农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始试办家庭农场,将公养牲畜变价出售给职工。种畜饲养仍由种畜队统一饲养。到
1985年,本场家庭养猪场15个,羊场8个,鸡场13个,奶牛场5个。同年,投资270万元,兴建
肉鸡种鸡场和屠宰场,年加工屠宰50万只鸡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