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房屋设计与场部区化

第三节 房屋设计与场部区化




一 房屋设计
建场以来,本场房屋设计大体分三个阶段:建场初期,由于受条件限制,对房屋结构式样
和内部的开间布置等问题尚未考虑,只是本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解决急需的原则建盖住房,
样式大都沿袭附近农村住房,内部所不同的是淘汰了对面炕。结构上除部分生产和公共建筑采
用红砖彻体、瓦屋盖、灰天棚外,其它民用建筑大都采用土墙和拉哈辨墙体,屋盖用树条子沫
泥苫草,室内间壁挂拉哈,纸糊天棚,一室一厨。到六十年代,随着农场的生产发展,各方面
条件有所改善,房屋设甘工作也随之提高。在住房的建筑结构上,采取了穿靴戴帽的民用建筑,
条件比较好的生产队开始建部分砖瓦结构的住房,场部地区的公共建筑以及生产工副业用厂
房,多数为砖瓦结构,采用玻璃门窗。同时,还推行了采用无檩小园杆制做房架的办法建造住
房。式样是两室一厨带走廊的大五户建筑。由于全场职工住房都是一个式样,有的职工不满意
老五户的设计,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内部加以改变,结果造成有的房屋盖成分给职工后,就被
改来改去,七十年代一度出现改房热的现象。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房屋设计工作
有了新的突破。职工住宅全部实现了砖瓦化,一般职工住宅面积为45.5平方米,有二屋一厨:
三屋一厨,四屋一厨不等。室内由三合土,红砖铺地,改由水泥、水磨石、木板铺面。1984年
职工开始自建公助住宅后,在不超所批面积和不影响规划的前提下,职工自行设计住宅,出现
了一批设计新颖,新建住房室内采光面积大,设有卧室、客厅、厨房、走廊,还有的在室内建
洗澡间、厕所、贮藏室等。推进了建筑设计工作的飞速发展。
二 场部区化
1950年在伏尔基河南岸大榆树附近(现21队东)筹建场部,年初开始备料。但此地虽然地势
平坦,却比较低洼,又正值涝年,雨多成灾,无法建房。为此,又决定场部西移,建在现20队
位置。这里,北有丘陵地,南有伏尔基河,西有老头山,东是一望无际的荒原。1952年场部在
此出现雏形,到1959年已初具规模,街道整洁、房屋鳞次栉比,风景幽雅。由于农场生产发展
土地面积逐步扩大,人口逐年增多,生产和生活的物资货运量增加3原场部离车站较远,交通
不便,加之原场部从全场范围看有些偏东,对开发西片荒地不利,而新华居场区中心,铁路线
贯穿南北,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排水,北有鹤立河,南有阿陵达河,始建场部利处较多,据
此,又决定将场部搬迁新华。至此,新华成了本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1985年场部地区
有居民1500多户,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