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工队伍

第二节 职工队伍



1949年建场时,全场有962名荣誉军人,他们即是本场的建设者,又是职工队伍的奠基人。
1952年,国家为了照顾其中一些身体较差和年龄较大的未成家的人员,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
批准了五百余名荣军战士复转回乡。同年8月,本场仅有职工三百余人。
1952年以后,陆续吸收自流人员入场,职工队伍逐步扩大,到1957年底,本场职工已达到
800余人。1958年4月,500名转业军官携带家属计一千一百余人来场,使职工人数猛增到一千
七百多人。这些人来场后,带来了好传统、好作风,成为农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
年10月18日,根据上级指示,在转业军官中抽调了131人去吉林省充实干部队伍。1964年,国
家统一调配,又有一百多人统一调配到全国各省市工作。1959年270人参加首都建设的山东支
边青年来到农场,同时,山东移民也先后来场参加建设,使农场职工人数大量增加。到1959年
底全场职工人数以达3747人。此间,农场职工队伍比较年轻,大部分都是精力充沛的年青人,
且思想和政治素质好。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
方针。合江农垦局于1962年10月召开了国营农场会议,决定对农场实行全面整顿,精简职工队
伍。精简的对象重点是1958年以后来场的盲目流入农场后转为固定工、临时工的人员和有家庭
负担的女职工,被精简的女工中有1958年随转业军官入场的女职员,有1959年来场的山东支边
女青年。他们来场后积极工作,在农场建设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在国家困难时期,又为国
分忧,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退出职工队伍另谋出路。到1965年精简期过后,农场职工显著
减少,年底,全场只有在册职工2976人。职工队伍精简后,虽然人员减少,但由于解决了职工
的后顾之忧,战斗力增强,工作未受到影响。从1963年10月30日起,第一批110名北京知识青
年来场后,又先后接纳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温州、哈尔滨等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6500人。
大批知识青年进场,使职工队伍迅速扩大,1971年职工人数达9,766人。此后,农场又增加
了部分杭州、宁波、佳木斯、鹤岗、牡丹江、双鸭山等城市的知识青年,这部分人都是由外场
调入或两场合并时入场的。他们有朝气、有能力、有知识、有干劲,来场不久就适应了农场的
生活和工作环境,很快成为职工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农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资文明建设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间,农场选送知青上学的工农兵学员487人,其中,北京青年166人,上
海青年108人,天津94人,哈尔滨103人,温州16人。
正当大批青年工作及业务水平基本成熟,情绪稳定,安心投入农场建设时,社会上刮起了
返城风。1976年本场刚接纳80余名哈尔滨知青不久,北京、上海、天津的大批青年便开始以病
退、困退、退休接班等形式返回城市,此后,各城市的下乡青年都纷纷离场回城,到1980年,
各地城市知识青年在农场的仅有1200余人。其中,有六百余人是1979年两场合并来的牡丹江、
双鸭山、佳木斯、鹤岗等市的青年。大批青年返城后,农场职工队伍成员减少,各类专业人员
奇缺,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场又从投亲靠友来场人员和本场自然增长劳力中,招
收职工进行补员,1978年职工队伍基本稳定。但由于新补充的职工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
中成长起来的,文化水平低,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职工人数虽然持续增长,但
素质却大大降低。1979年初原鹤立河农场部分单位与新华农场合并,职工人数猛增,年底全场
已有职工10245人。1980年以后,又先后安置了退休子女接班、职高毕业学生、“特照”子女
就业,达一千余人。1983年,根据上级精神又有500余名,1966年以来一直从事生产劳动的家
属工,转为“长期临时工”。到1985年底,本场职工队伍已达1037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