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干部

第五节 干部



第一阶段:1949—1957年。
建场初期,干部人数较少,党员干部仅40人。干部管理权限,副队级以上干部由松江省任
免,班排长由农场任免。1949至1952年,农场职工干部实行供给制。干部管理工作大都是忙于
组织政治、业务学习、传达上级文件,以及季节性的评比工作。
1954年9月,农场党总支根据当时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文化水平、业务能力都比较低
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全场开展学政治、学业务、学文化活动。党总支成立了学委会,每个干部
都制定了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主要是:政治时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经济建设
常识读本》等。党总支定期检查、测验,收到一定效果。
1955年,干部队伍发展到102人。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清一色工农干部,发
展到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20多人。其中,农牧技术干部11人,农业机械干部6人,卫生人员7人,
其他技术干部2人。干部中,初中以上文化的有46人,其中大中专生6人。1957年干部达到122
人,其中,党员39人,团员37人,各类专业人员27人。
第二阶段:1958—1965年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场。随后,干部队伍逐渐壮大,干部的管理权限也有所扩大,队
级干部由农场任命,副科级以上干部由农垦局任命。同年,为加强党的领导,扩大了专职政工
干部队伍,由1957年的29人增加到94人。1959年8月,农场干部总数增至360人。干部队伍多系
转业官兵,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当时思想上产生波动,不安心农场工作,针对这种思想动态,整
风运动中,在全体干部中进行了热爱农业、以场为家的正面教育,并对干部作了适当调整,60
人被下放到基层劳动锻炼。1962年,农场进行精兵简政,精简机构,全场干部又进行了一次调
整。同时,建立和健全了各类干部档案,并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对全体干部做了两次书面鉴
定。
1964年5月11日,国家内务部发出指示,从垦区调出8千名干部支援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农场调出117名干部(占全场干部总数的27%),输送给19个省、市、自治区。
这是建场以来干部调动最大的一次。
1957年至1965年间,共举办党政干部及业务干部培训班8期,培训各类干部210人。
第三阶段:1966—1975年
1966年“文革”开始,大批干部被批斗或靠边站,干部管理工作基本停止。
1969年2月,农场改建兵团,为适合当时的屯垦戍边,备战备荒的需要,各基层单位都配
备了一定数量的干部。全场排以上干部共1031名。其中现役干部27人,原农场干部412人,新
提升的干部592人。现役和原农场干部中,经兵团、师、团任命的153人,新提升的干部中,下
乡知青占372人。干部管理权限,团级以上干部由兵团任免,连以上干部由师任免,副连以下
干部由团任免。
1970年,团组织股对全团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认为多数干部政治、业务水平低,需尽
快提高干部素质,为此,团党委决定采取如下措施:①办学习班(干校),干部实行轮训。1971
年至1976年,共举办连排干部学习班45期,计2866人次。②干部实行下放劳动锻炼。由其是青
年干部要分期分批下队劳动。兵团期间,先后共有85名干部到基层代职或劳动。③抓传、帮、
带,以老带新。④以会代训。通过这些措施,干部素质有所提高。
第四阶段:1976—1985年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大部分现役干部调出,个别人转业留场。此时,下乡知青开始大批
返城,农场的干部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1979年2月,新华农场与鹤立河农场合并,干
部人数由1978年底的337人,增加到502人(以工代干的870人未计入)。1979年10月,有540人转
为国家正式干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委落实了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对文革前未使用
的59名干部重新安排调整了工作。对技术干部进行考核和评定职称工作。被定为各类职称的共
213人,108人晋升为技师、工程师、助理会计师。为适合经济建设的需要,组织工作着重抓了
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1979年共选拔、培养后备干部334名。对现职干部每年从德、能、
勤、绩四个方面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1982年,党委组织部
按照“四化”标准,选拔31名中青年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使基层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由
43.3岁,下降到41岁,文化结构也有所改善。1983年全场共有干部890人。其中:中高等院校
毕业生170人。各类专业科技人员507人,科技人员中,工程师13人,助理工程师18人,农艺师
24人,助理农艺师19人,助理会计师、统计师11人,主治医师9人,医师14人。
1985年,全场干部1066人,其中科技人员741人,占干部总数的61%,干部队伍素质有明显
提高。至1985年底,干部已退休49人,离休182人。

历年干部人数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