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宣传
第六节 宣传
一 概况
建场初期,农场未设专门宣传机构,只在政工科内配一名专职宣传干事,直到1958年,农
场正式设立了宣传部,从此,宣传工作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促进了农场各项任
务的顺利完成。
1960年,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压缩了职工口粮标准,职工生活十分困难,对此,农场
及时地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号召群众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同时开展了“节约一两粮、一分
钱、一度电,支援国家建设”的节约运动。
1964年,农场提出了“摘掉亏损帽子,为伏尔基河人争气”的口号,开展“创五好(思想
好、学习好、劳动好、工作好、团结好),当先进”的活动,全场上下,掀起了为革命多种地、
多打粮的劳动竞赛热潮。
1966年“文革”开始后,宣传工作遭受冲击。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大批判”开道,接连不断地搞政治运动。兵团时期大搞政治建军,把政治工作置于“高于
一切”,“冲击一切”的地位,批判“唯生产力论,”开展“活学活用”和“斗私批修”等活
动,全场上下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讲用会。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宣传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
传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通过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使全体干部
职工逐渐清除“左”的影响,提高了认识。1980年以后,随着垦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宣传
工作的重点如何转向以保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得以正确贯彻的轨道上来,农场各
方面都在认真探索深入实践。在兴办家庭农场过程中,宣传部采用典型事例,提高职工兴办家
庭农场的信心,传授兴办家庭农场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措施,以利提高经济效益。还对广大职工
进行更新观念,发展商品经济的教育;开展“发扬北大荒人艰苦奋斗精神,热爱农场、建设农
场”的宣传活动,为深化改革办好家庭农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附新华农场宣传部历任部长、副部长名单
1958—1960 王尊学 宣传部长
1960—1962 刘秀堂 宣传部长
1961—1965 林宝珠 宣传部长
1965—1970 窦桂萱 宣传部长
1970—1972 王 荣 宣传股副股长
1972—1975 张同伸 宣传股长
1976—1977 黄国文 宣传股副股长
1977—1979 梁 军 宣传股副股长
1979—1980 从泉滋 宣传部长
1979—1979 姜少洲 宣传部副部长
1980—1980 张殿军 宣传部长
1980—1980 许庆翔 宣传部副部长
1981—1984 刘振东 宣传部长
1982—1983 赵玉祥 宣传部副部长
1984—1984 王柏春 宣传部长
1984—1984 张河图 宣传部副部长
1984—1985 李敬德 宣传部副部长
二 理论教育
1958年,场宣传部着手培养理论骨干,向全场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教育,
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同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联系职工思
想动态进行时事教育。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的总路线后,农场组织各分场宣传助理员统一编写教材,印发了宣传提纲和辅导资料在全
场进行宣讲。此次教育面广,基本上消灭了死角、极大地鼓舞了全场职工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
性。
1964—1976年,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始,农场理论教育主要以学习“老三篇”(为
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两论”(实践论、矛盾论)及“两报一刊”(人民日报、
解放日报、红旗杂志)社论等著作。背诵“老三篇”和毛主席语录;“天天读”,雷打不动。
并提出要把毛主席著作认真学到手,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全场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农场各级党组织曾多次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代表)大会。
兵团时期,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期理论骨干学习班、各单位成立理论学习小组,大学“在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学习《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
和《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
1979年,系统地进行了“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党的六中全会《决议》专题辅导,由
宣传部指定专人授课。编写教材6000多字,培训骨干80人。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文件和新党章的学习中,农场组织了35人参加的宣讲团,在全场宣
讲520场次,职工受教育面达90%以上。
1985年,全场380名党员干部,参加整党学习,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学习整党文件,
进而增强了党员的党性,促进了党风的好转。
三 新闻报道
1 小报
1958年,场宣传部主编的《伏尔基河》小报诞生。该报为八开二版,油印套色。1961年12
月停刊,共出版了183期。1962年后,宣传部只在场内大型会议中印发《会刊》和在不同的生
产季节中编印《简报》。
“文革”期间,宣传工作处于混乱状态,前后共出现了各种油印小报10多种。其中,“红
联派”主办的《农垦战士》印发最多。小报以报道运动中的新闻、事件为主,为派性斗争制造
舆论。虽然文笔锋利,言简意赅,但同“文革”中外地小报一样,是十年动乱的产物。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加强对改革的宣传报道,农场宣传部办起了不定期的
《宣传通讯》,宣传改革中农场的形势和生产队创办家庭农场的典型经验。
2 对外报道
1949年千余名荣转军人在党的领导下,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这千古沉睡的荒原上,创出
了惊人的奇迹,引起了各级新闻界的关注。先后《东北日报》记者、《解放军画报社》记者和
中央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纷纷来到伏尔基河畔,详细报道了农场的成就和荣军们艰苦创业的
生活。
1958年,农场宣传部设专人抓新闻报道,各分场设立了兼职报道员。1958—1965年间、本
场在《东北农垦报》及省,地报刊上每年均发表新闻稿件30余篇。
成立兵团后,新闻报道工作十分活跃。宣传部组织7人专职报道小组。以“向阳路”为笔
名,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北京日报》、《黑龙江日报》、
《合江日报》、《浙南大众》、《前进日报》、《鹤岗日报》及中央、地方各级广播电台共发
表稿件554篇,一时名扬垦区内外。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报道中“假、大、空”现象
十分严重。
1979年,农场对外报道工作重新走入正轨。设专职新闻干事一人。为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宣传部多次举办新闻报道员学习班。由于报道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很多兼职报道员的稿件相继
见于报端,1980至1983年的四年间,农场被省地、市级报刊和电台采用的稿件达700篇。1981
年、1982年农场连续两年被评为宝泉岭管理局新闻报道先进集体。
1984年,本场向中央、省、地、市级报刊、电台上,共发稿件400余篇,是建场以来对外
投稿数的最高年份。
四 精神文明建设
从1981年开始农场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以治理脏、(环境卫生脏)乱、(社会秩序
乱)、差、(服务质量差)为重点,开展创建精神文明场(厂)队活动。
1981年,农场制定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场部卫生规划”。规划中要求广泛开展“五
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净化、美化、绿化场区环境中切实做到住宅区“三条线”(门房
一条线、水沟一条线、杖子一条线)和门前“三包干”(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场部地区
的清洁卫生,采取群众同专业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把公共场所和住宅分成若干片包干落实到
某个单位和居委会,个人负责门前“三包”;另一方面,由卫生管理站9人组成的专业清扫队,
配备两台小型车负责运垃圾清扫主要干道,使场部地区的清扫工作已形成经常化。1982年,
场党委制定了文明场(厂)队10条标准和创“三优”竞赛条件。1983年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中,面
广人多、震动大、效果好、全场有41200多人次参加了突击性义务劳动,挖沟修路60公里,义
务植树51950株,清理垃圾9200多吨,拉沙子11000多立方米,建花坛花池210多个。1985年,
11队等10个单位、被评为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场机关后院义务劳动为主修造一处7000平方米小花园,内有凉亭、石凳、花池。盛夏金秋,
园内百花争艳,桃红柳绿、松柏青青、小径弯弯,满园春色。
精神文明建设中,工会、共青团等组织了结合各自特点广泛开展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了
“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活动,成立送温暖小组196个,个人做好事8000多件。妇女工作
中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活动。涌现出家属闵德莲28年如一
日,精心照料孤身老人,做出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事迹;老少三辈同居20多年的张永银家,
尊老爱幼、互帮互让,从未发生过家庭纠纷,是一个婆媳、姑嫂、妯娌之间非常团结、和睦
相处的家庭,被评为省“五好家庭”。
五 统战工作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统战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由场宣传部主管。至
1985年底,全场共有统战对象33名。根据中央精神,1980年成立了“落实政策领导小组”。截
止1985年,农场共改正错划右派1人,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12人(其中团以上干部2人),
落实少数民族政策582人,落实非党知识分子政策19人、侨务人员政策16人、台属2人,归侨2
人。
为进一步团结广大爱国志士,为农场的建设献计献策。农场党委在继续作好落实政策工作
的同时,每年重大节日,均召开茶话会,进行年节慰问。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子女安排等问
题给予适当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