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兴安岭下摆战场 5月10日,大部队从汤原开到萝北县和肇兴乡住宿待命。5月23日,除留下少部分留守
人员在县城之外,全部开进农场工地。
总场部和三分场人员从凤翔出发,经鸭蛋河,翻越几座山,走六十多里山路进入工地。总
场部人员开始乘汽车,到洋灰垛(日本鬼子在山里修筑工事剩下的水泥堆),桥梁断了,人们背
行李徒步而行,长途负重四十多里,许多同志的双脚磨起了血泡,双肩被沉重的行李压肿了。
工地上没有房子,只好在二十里河林场借宿,睡地铺。一二分场人员在肇兴乘船逆黑龙江而
上。二分场人员乘坐的大木船到达延兴,刚卸完行李,天就下起雨来。天空乌云滚滚,雨越下
越大。延兴这个在三十年代曾兴盛一时的边境重镇,如今野草丛生,树木成林,周围几十里内
荒无人烟。天苍苍,野茫茫,大雨哗哗下着,夜幕即将降临,刚上岸的转业官兵何处去安身?
他们冒雨砍树条架小棚子,来不及割草苫盖,就用雨衣雨布盖上围好,三人一帮,二人一伙地
钻进去避雨过夜。有的同志在延兴西边小山包上挖个沙坑,上面架个小棚,搭上雨布,类似战
场上的单人掩体,这就是延兴垦荒者的第一个家。这一夜,他们是在雨声和狼号声中渡过的。
雨一直下到半夜,小棚漏雨了,衣服行李淋湿了,地上全部是水,人无法坐下,更无法躺下。
人们就这样当了一夜“团长”。北大荒给拓荒者的第一个考验竟是这样的严峻!
英雄的转业官兵战胜了荒原的风雨。
进入建场工地后,全场转业官兵及少数家属就在南北长60里、东西宽40里的延兴荒原上先
后摆开了战场,向北大荒宣战,为子孙创业,为祖国开辟粮仓。在这些创业者中间,有予一师
的师、团级领导干部,有华东一级战斗英雄,有莱芜战役的一等功臣,有淮海、渡江战役的模
范。许多人“抗日战争吃过糠,解放战争扛过枪,抗美援朝渡过江”。如今是“英雄永不放下
枪,解甲归田重上战场”。他们的任务是:抢造房屋,安下家来。因此,要建窑烧砖烧瓦,要
去草甸子割草苫房,要开荒种菜种粮食,不向国家要粮吃。转业官兵修建汤原鹤岗铁路复线,
为运送物资创造条件,进山伐木备房料,下江打鱼改善生活,开矿山增加农场收入。全场人员
迈开大跃进的步伐,多年形成的部队生活习惯改变了,他们早晨四点钟就上工地干活,中午不
休息,晚上还披星戴月突击盖房,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一人要顶二人干。砍房料,没有运输
工具,全靠人工扛。从延兴到西山,有12里路,一人一天要扛四趟。同志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不少人的双肩磨破了皮,他们不叫一声苦,用手套垫上继续扛,他们脚上磨起的血泡一层又一
层,走起路来一拐一瘸不停下。许多在战争年代负过伤的老同志旧伤复发了,他们仍咬牙坚持。
这些转业军官过去在战场上是英雄,今天在建场劳动中仍然是英雄。
建场初期,不仅劳动强度大,生活上困难也很多。那时,口粮由萝北县供应。由于大批的
转业官兵的到来,县里事先没有准备,头两个月还可勉强供应大米、白面,后来,只能供应高
粱米、大
当时,因交通不便,运粮只得用人工去背。二分场距县城60里,三分场距县城50多里。一人一
天背一趟,一趟背40斤,来回行程百余里,早晨出发,回到农场已是满天星斗了,许多人疲劳
得上炕都困难了。有伤残的同志更加疲劳。
生活上的困难接踵而来。广大转业官兵来到农场不久,工资普遍降低百分之二、三十,蔬
菜又供应不上,只好去山地采野菜和黄花。北大荒能吃的野菜,转业官兵都吃过了。有些同志
吃了野菜,呕吐,浑身浮肿。
开荒,最大的困难是陷车。眼看着平展展的大片荒原,当拖拉机牵引着五铧犁开进去时,
不是车头钻地尾朝天,就是连链轨也陷进大酱缸里。在延兴五队场院东南角的公路旁,1959年
就曾陷进一台c—100号拖拉机。为了抢救它,萝北农场专门成立了一个抢救指挥组,费了三天
时间,用5台大型拖拉机穿成串才拉出来。开荒是在与大酱缸的斗争中进行的。到了七月底,
不到60天时间,全场便开出了荒地17,368亩。
七月,成都军区慰问团来场慰问,听到这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动人事迹,无不为之感
动、惊讶。
这一年,农场共种荞麦3,670亩,共收荞麦319.6吨,杂粮1万斤,还种了蔬菜600亩。此
外,还捕鱼1.2万斤,烧红砖8.7万块,烧石灰30吨,烧木炭3.3万斤,采云母6.75吨,农工业
总产值近10万元。
其他战线的成绩也较显著,出现了不少先进人物,如荣获团省委,团中央奖励的拖拉机组
长叶贵,荣获合江团地委先进单位奖励的二分场银行储蓄所,荣获萝北县首届文艺汇演冠军奖
的二分场文艺宣传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