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农场领导的模范作用

第四节 农场领导的模范作用


在建场初期,予一师农场改为萝北农场二分场。王玉海、刘德林、孙光剑、王国述、
桑林亭等农场领导被调往他场、他地。宋云彪和管庆林在延兴地区工作多年。1960年,宋云彪
在萝北县当了一年宣传部长,又主动要求回到延兴任职。他对延兴和延兴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宋云彪和管庆林以农场为家,热爱农垦事业,为农场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们关心群众生
活,热情地培养年青一代,廉洁奉公,在延兴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低标准,瓜菜代”时期,延军人的口粮降到15—18斤。五队有个马大姐生了小孩,雇了
一个没户口的女人伺候月子。宋云彪听说马大姐生活困难,就把自家的口粮送给马大姐一部分,
自己一家人买豆腐渣吃。粮食助理老许听说宋书记饿着肚子上班,就背了几十斤面粉送到宋云
彪家中。宋云彪坚决不收。他说:“我身为党委书记,不能破坏粮食政策,不能多吃多占。”
宋云彪的言行感动了延兴人民。有一天夜晚,不知谁把几条大马哈鱼挂在了宋云彪的门口。宋
云彪发现后,就把鱼送到医院,送给住院的病号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那最困难的时候,全场干部、职工、家属都吃不饱,但他们宁肯
忍饥挨饿,也不偷不抢,不做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事情。那时候,社会秩序良好,人心安定,
以场为家的主人翁思想非常高尚。这和延兴农场党委成员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
宋云彪同志关心青年,注意发挥青年人的特长。他发现畜牧队会计陈秉忠爱好文学,就买
了本《唐诗三百首》送给小陈,鼓励他努力学习。他在一次文娱晚会上,听到了机务队孟凡瑞
朗诵自己写的一首诗,就高兴地说:“这个青年在文学上有发展前途,是我们延兴的诗人。”
并说:“一定要关心小孟,给他创造个好条件,让他顺利成长。”在宋云彪的关怀下,孟凡瑞
到供销社当了三个月的统计,又到一队当了小学教师。宋云彪鼓励孟凡瑞坚持走自学成
才之路,他常阅读、批改孟凡瑞写的诗歌小说,有时还到孟凡瑞住的马架里和小孟亲切地谈心,
有时俩人谈到深夜。在宋云彪的关怀下,孟凡瑞发奋读书,努力写作,在建场初期,他以炎炎
的笔名发表了二十多首诗歌。
在农场建场初期,管庆林同志任过延兴农场场长、副场长。他和转业官兵在荒凉的延兴地
区安营扎寨,挖草皮、筑马架,亲自带领十几个人去县城背粮,他身背50多斤粮,日行120多
里路,累得腰酸腿疼,他毫无怨言,仍埋头苦干。他在艰苦的生活中奋斗着,不料又有了悲伤
的遭遇。家中来信,父亲病逝。他忍着悲痛,给家里寄了100元钱,并在回信中写道:“忠孝
不能两全,我建设北大荒,是为国尽忠,不能回家尽孝,请家中亲人料理父亲的后事。”从
1958—1962年,农场连年经营亏损,职工生活极端困难,人吃大豆,连工资也发不到。江滨支援
30吨玉米,用15吨解决职工口粮,用15吨烧酒。为了解决工资问题,光靠兄弟场支援是不行的,
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管庆林同志每年都带一支人马进山伐木。在伐木场上,他和职工同
吃、同住、同劳动。在劳动中,他被串坡的木头碰伤,住了半年院,伤愈后,又积极投入到建
场工作中去。
管庆林清正廉洁。七连有人给他送礼,请他办事。他说:“该办的,不送礼也给你办;不
该办的,你送礼也不办。把礼物拿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