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班子,新作风,新局面
第二章 东总时期(1963—1969)
第一节 新班子,新作风,新局面
1963年3月,东北农垦总局党委决定:将二分场扩建为延兴农场,同时成立延兴乡政府。
总局、地委任命了农场、乡政府领导干部:宋云彪任书记兼场长,陈金山任农业机务副场长,
单西庆任副书记。4月份,上级又派王承先来任场长,同时还调来农业科长一人,农业技术员
二人,加强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领导。宋云彪高兴地说:“我们延兴来了两个专家,一个是政治
专家(指单西庆),一个是农业专家(指王承先)”。
新的领导班子不负众望,制定了建场规划,采取了许多果断的措施。场机关精兵减政,压
缩非生产人员,由70人减到40人。1963年6月,架设了名山——延兴高压线。买了一艘50吨的
汽船,大搞水上运输。12月17日,农场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给全场职工的一封公开信中,提出
三条保证、五条措施。三条保证是:保证1964年收支平衡,稍有余利;保证粮食总产2,600吨,
上交500吨,力争800吨;保证达到一般农场的管理水平。五条措施是:加强党的领导;搞好以
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社教运动;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撤销亏损队,建设新队;以彻底的革
命精神搞增产节约运动;发动群众,认真做好备耕工作。
在农业上,狠抓了标准作业,开始使用封闭锄草、苗耙、机械中耕等新技术,灭草保苗。
制粒肥,积厩肥。施化肥,促苗茁壮。在计划管理、定额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班组核
算和经济活动分析上大作文章,尤其是王承先场长推广的地号核算法,作用更大,新华社记者
来场采访,向全国发了《延兴农场创造地号核算法,使经济核算工作做到每个地头》的经验介
绍。(见附录)
此外,农场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大抓机关革命化,减少机关人员百分之五十一
点五,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留下的干部99%都走出办公室,实行面对面指导,密切了干群关
系,调动了广大职工家属的积极性,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大搞多种经营,调整生产队规模,撤
消两个生产队,改畜牧队为农业队,实行定额管理,把编外人员调出99人,其余120人由管庆
林副场长带领上山搞付业,一年收入10.3万元。狠抓干部思想革命化,克服固步自封思想,先
后派出100多人到五九七、绥滨等农场参观学习,大开了眼界。
采取上述措施后,很快见到效益。1964年在种地比1963年少9.3%气候条件坏、日照少、
气温低、风、雹、霜、冻、灾害历年罕见的情况下,农场盈利4万多元(上报1.1万元),多年的
愿望变成了现实。
农场扭亏为盈后,总局、分局工作组来场总结经验。新华社发了题为《延兴农场学大寨大
庆,实行科学种田,由落后变先进》的通讯。(见附录)总局、分局工作组认为:“延兴农场走
过的道路,是斗争、失败,直到胜利的道路,是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办
场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垦区所有农场都有一定意义。
延兴农场存在六年间,人口发展到5,624人,其中职工2,250人。耕地面积扩大到82,168
亩,共生产粮豆56,004,000斤,每年平均生产9,334,000斤,开创了建场以来的新局面。
附:“地号核算法”产生经过
1963年,延兴农场生产科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地号设计方案”。计财科在成本分析方面为
了适宜这一情况,在麦播期间采取了“地号分析方法”,完成一个地号,分析一个地号。当最
后一个地号完成以后,与前面的地号相加,整个分析资料就完成了,作到“及时准确”。这种
办法在上级主管部门召开的成本分析会上作了汇报,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好评。
1964年,在地号分析的基础上,由上级业务部门的干部陈继汉、
李茂成、邝雄洲在一队和会计陆左翅、统计王敬友共同总结,发展为“地号核算法”。场长王
承先对此法非常重视,主张在全场范围内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