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建十三团 否定原农场
第三章 兵团时期(1969—1976)
第一节 组建十三团 否定原农场
1969年2月6日,撤销延兴农场名称,组建十三团。代号“设字206信箱”,隶属兵团
二师。
十三团组建后,按部队编制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下设股。生产队改称连队。团机
关各部门领导正职由现役军人担任,副职由原农场领导和知识青年中的积极分子担任。连队的
主要领导由原农场的生产队长和支部书记担任。副连级干部由知识青年中的积极分子担任。连
队的武装排由知识青年和原农场青年职工组成,排级干部从青年中选优录用。农场老职工和家
庭历史有问题、本人表现不好的青年组成农工排,排班干部由老职工中和知青中选拔,由老职
工任正职,知青任副职。
全团干部中只有现役军人20多名,他们只在团、处、股担任正职领导工作。十三团的主力
仍是1958年转业官兵、山东支边青年和山东移民、“66、3”转业官兵。另外,从1968年开始,
北京、上海、天津、温州、哈尔滨等地青年相继来场,共2,093人;这是一股很有生气的战斗
力量,成为建设延军的四丈主力之一。十三团的领导,任用基层连队的干部,注意了新老搭配、
以老带新,调动了四大主力的积极性,发扬了农场艰苦奋斗的传统。
十三团建立后,抑制了文化大革命产生的派性,取消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落
实了干部政策,使边疆出现了团结安定的局面。这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是有利的。
十三团建立后,兵团战士唱起了一首充满雄心壮志的战歌:
身居茅屋踏荒原,
胸怀朝阳来戍边,
双手高举愚公镐,
三年建成大寨团。
这美好的愿望虽没实现,但是,这革命精神是可贵的。
十三团强调政治建军,不集中精力抓生产理财务。受“政治好经济工作自然会好”的影响
太深,以大批判开路,大搞政治运动,否定原延兴农场及其管理农场的规章制度。把原农场称
为“旧农场”,把原农场干部视为“老保守”、“老右倾”,将原农场的机关干部下放连队,
调到基层任职。现役军人以“解放者、改造者、领导者”自居,有的现役军人说:“我们是林
副主席的兵,来改造彭德怀的兵(指五八年转业官兵),来改造旧农场”。
1969年5月,十三团召开全团广播大会,批判“农垦五条”、“农垦十六条”,说这两个
文件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黑货”。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反对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反对党的领
导,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林副主席提出的‘四个第一’,妄图变无产阶级专政为资产阶级
专政,变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把农场一切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已在一队试点成功并在原
农场推广的“两结合”工资制,统统安上“修正主义黑货”的大帽子而打入冷宫。批得老干部
灰心丧气,批得青年人莫名其妙。
原有的规章制度破除了,兵团只有靠行政命令指挥生产,瞎指挥风盛行一时,出现了“三
个一样”,即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场长王承先推广的“地号核
算法”也废除了。砸烂两结合工资制,吃起大锅饭,“多劳不能多得,少劳不能少得,不劳也
能得。”损害了战士、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1969年的麦收、秋收,阴雨连绵,地里下不去车,用人工收割。“小镰刀战胜康拜因”的
口号,事实证明是错误的。1969年麦收,用小镰刀割,割到9月16日,还没完成麦收任务。损
失浪费很大。这一年,十三团农业亏损46.9万元。十三团从此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