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兵团时期的农业

第五节 兵团时期的农业


延兴农场时期,农业平均盈利8.93万元,为萝北农场时期年平均数的1.38倍。耕地面
积扩大了百分之五十五。开荒面积增长了3.2倍,种植面积增长2.73倍,粮豆总产增长3.5倍,
单产提高了1.71倍,粮豆上交增长235倍。
从1969年2月,延兴农场改为兵团十三团,在农业生产上,采取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措施;
一是积极开荒建新点,扩大了耕地面积。二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三是利用江边连队后迁的机
会,以老连队包新建连队的办法,开荒建点。8年共开荒地88,615亩,播种面积比延兴农场时
期扩大了1.1倍。粮豆总产增长百分之八点八,上交粮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五。农业总产值为382.7
万元。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共完成土方1,108,500万方。相当于兵团组建前的20倍。从效益来
看,从无到有,1972年底,已达到防洪面积105,000亩,另外,改土16,000亩,平整土地
3,000亩。新开河道10公里。鸭蛋河、跃进河、小北河河道疏通19公里。新建水泥晒场42,068
平方米。比组建前增加7倍。兵团组建后,增加了拖拉机26台,联合收割机15台。自制推土铲、
上囤机、玉米点播机,扬场机等137台。
但兵团8年时间,在农业生产上,只有3年(70、75、76)盈利,共盈利73.75万元。5年农业
亏损额合计324.1万元。
亏损原因,客观上,1969年麦收遭受了严重涝灾,1972年麦收、秋收也遭受了严重涝灾,
1973—1974年,春播、麦收、直至1976年秋收时,都遭受了严重的涝灾。加上团部和沿江三、
四个连队后迁,生产受到影响。在主观上,是现役军人以“改造者”、“掌权者”、“领导者”
自居。把在十年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丰富生产经验的,1958年的转业官兵,农场的老干部,视为
“老保守”、“老右倾”,列为改造对象。尤其错误地调走了对延兴农场立下汗马功劳的王承
先场长及陈金山副场长。靠行政命令来指挥生产,主观成份较大,脱离了实际。
1969—1970年的麦收、秋收,团里竟错误地提出“小镰刀要赛过康拜因”的口号,不注意
发挥19台联合收割机的作用,搞人海战术,造成了极大的粮食浪费。
其次,重犯原萝北农场二分场时期的错误,即主管干部不会经营管理,不懂生产技术,不
会标准作业,更不会搞耕作改制,科学种田,还不注意走群众路线。所以,在机械力量比延兴
农场强一倍多的情况下,农业单产平均比延兴农场时期降低了百分之十八,农业亏损增长了4
倍。1973年已到了6月份,团部还叫连队播小麦,违背了生产规律。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农业
生产是一门科学,它有其严格的规律性。搞农业生产,不靠科学不行,不推广新技术更不行。
违背科学种田的规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农业生产上吃“大锅饭”,推着干的思想严重。生产效率不高,干部缺乏实干精神。1971
年麦收时,团部某领导到四连蹲点,死搬硬套部队经验,竟把电话线拉到东面小山下的临时小
棚里去指挥麦收,职工反映很大。在职工中,当时由上到下只强调政治建军,不讲劳动效率,
助长了一些人的懒汉思想,出工不出力,混社会主义饭吃。因此,老职工气愤地说:“会干的
不如会看的,会看的不如会说的”。
十三团历年耕地与种植面积情况表 单位:亩


十三团历年粮豆总产上交和农业盈亏情况表 单位:吨、公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