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禽饲养

第二节 畜禽饲养


1958年5月至1962年12月,予一师农场和萝北分场时期。中央农垦部王震部长非常重视
发展畜牧业,特别重视养猪、养鸡业。在建场初期农场就建立了畜牧队,并配1名畜牧技术员。
到了秋天,又从东北农学院毕业分配来场1名畜牧技术员和1名防疫员。1958年购入和调进一批
马、黄牛、猪、羊和鸡等,有畜牧工人15名,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9年猪、鸡的发展很大,进行了家禽的孵化工作,当时条件差,困难大,但在畜牧队养
禽班长杨桂芳的带领下,职工们边学边干,自己动手建孵化室,钻研孵化和育雏技术,终于在
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孵出了小鸡,并创造了孵化率77%的较高纪录。同时为全场职工家属代孵l,
500多只鸡雏,给群众性养鸡打下了基础。在养猪生产上,情况也比较好,在养猪过程中未发
生猪的传染病,而且仔猪成活率已达到六窝,获得“全场生猪饲养安全队”的光荣称号。当年,
畜牧队自建成草木结构的鸡舍、猪舍,饲料间630平方米,在1959年5月23日建场一周年的纪
念大会上,畜牧队被评为先进单位。
1960年至1961年,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畜牧业生产严重下降。
在1962年由于认真贯彻了“包定奖”政策和农牧并举“公养和私养相结合的方针,”大大
的调动了畜牧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使畜牧业生产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成绩,不管
是繁殖率,成活率,都比任何一年要高,马比1961年增加了8%。
1963年延兴农场时期:是畜牧业大发展时期。大量购入牲畜,全年调入马6匹,黄牛67头,
绵羊218只,奶牛4头。整顿了畜群,把85只山羊卖给职工家属,鸡群全部淘汰。在畜牧业发
展上,坚决贯彻了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农牧结合。畜牧业以公养为主,积极扶持私养的
方针,畜牧业生产获得了显著成绩,猪、马、牛、羊都获得了全面发展。牛增加了107%,羊增
加了233%,母猪110头,共产195窝,产仔1,557头,成活1,198头。出口肥猪53头,内销猪肉
15.110公斤。新建简易马牛舍23间。由于畜牧业发展较好,完成了上交任务,改善了职工生
活,增加了田间运输力,为农业提供了粪肥。1964—1968年,这五年畜牧业是稳步发展的。马
由1964年初的172头发展到275头。羊由1964年初的266只发展到925只。猪由1964年初541头,
发展到1968年末存栏1,057头。在这5年期间内,上交肥猪7.3吨,上交羊毛14吨。1964年,建
牛棚10间,猪舍5间。1966年上级投资建猪舍848平方米,自筹资金建羊舍260平方米。购入铡
草机2台,豆饼粉碎机1台,万能粉碎机1台。1964—1967牛四年畜牧业亏损6.5万元。
1969年—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大批资本主义,割资本主义尾巴,养猪业受到了严
重破坏。
吃一堑长一智。畜牧业生产吃了亏,及时调整政策,使1970年的畜牧业生产得到了恢复。
特别是猪的生产,已列入党委议事日程。但是,由于母猪已老化,必须更新,才能得到发展,
为此,团提出见母就留,先留后选,扩大母猪群的措施。
1971年团联字第一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家属养猪的几项规定”中明确指出:兵团家属在
不影响参加集体劳动生产的情况下,每户可饲养肥猪1—2头,每人饲养1—2只家禽,回民可饲
养1—2只羊,各单位家属委员会要大力发展母猪。并规定各户饲养的猪,采取每头猪先予拨100
斤精料,向团交售肥猪不再拨料的原则,使猪的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1972年各连在抓住以农为主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畜牧业,由于加强管理,提高成活率,养
猪发展快,不但自食有余,而且超额完成上交计划。养羊发展也很快,大牲畜头数不断增加,
同时从九团购入梅花鹿15头(其中公2母13)。自1969年到1973年四年间,上交和支援兄弟单位
肥猪673头。马由105匹发展到160匹,牛由271头发展到412头,羊由925只发展到1,560只。自
制四片刮刀式豆饼粉碎机 1台,锤式粉碎机10台,初步解决了饲料粉碎问题。保证了畜牧业稳
步发展。
1973年,四连建成砖瓦化产仔母猪舍400平米后,1974—1975两年全场建筑砖瓦化猪舍500
平米,购入猪式粉碎机12台,上级提出建设4亩地,4头猪,万吨肥的连队。使畜牧业,特别是
养猪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1976年,是兵团养猪业大发展的又一年,可以说是牛羊成群,猪肥马壮,生猪年末存栏392
头,比上年增加89%,上交肥猪100吨,比上增加38.8%。
1976年各连普遍重视猪舍建筑,荣获“大养其猪先进连”的九连,养猪事业又有了新的发
展。七连仔猪成活率高,31户平均窝活八头以上。四连养猪班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自建
喂饲场360平米,饲养员自种自管5垧南瓜,为冬季母猪分娩备足了多汁饲料。全场共建砖瓦化
猪舍2100平米,饲料室600平米。
由于党委、支部重视,真正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工作的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定期检查,发
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十四连为了搞好畜牧队伍建设,把热情高、干劲大、责任心强的职工调
到了饲养班。1977年这个养猪班便成了全场的先进单位。一是大力推广科学养猪,采取生料干
喂,大群饲养,铺满草,卧满圈的育肥措施和集中分娩,经济杂交等措施已在全场推广,由过
去每人管理九十头肥猪提高到百头以上。二是抓典型带全面,如四连是我场养猪先进单位,他
们从1975年40头,发展到1977年610头(年末存栏),1977年上交肥猪242头,外调108头。三是
抓畜牧人员的技术培训,场里先后办了养猪人员学习班和三期防疫员学习班。年末存栏猪4,212
头,比去年增长29.7%,上交肥猪880头,比去年增长48%,马增长2.6%,牛增长6.7%,羊增
长13.5%,鹿增长27.6%,出口黄牛19头,上交羊毛11吨。
1978年由于提高了对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摆正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关系,加强了对畜牧业
的领导,大力推广了集中分娩,科学饲养和防重于治等项措施,畜牧业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如
十四连,虽然条件差,猪舍简陋,但猪群肥壮,产仔成活率高。上半年该队产仔41窝,成活
仔猪384头,平均窝活9.36头,居全场首位,一连产仔57窝,成活仔猪530头,平均窝活93头。
全年上交肥猪115吨,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牛羊鹿的存栏都有很大的增长。
延军农场自然草原、水源等资源丰富,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条件是具备的,几年来重点
抓了五个建设和五个环节。
五个建设是:
组织建设:各单位要配好配齐畜牧队伍,场队双方进行业务培训,做到又红又专。
畜舍建设:要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做到按计划建好砖瓦化结构的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修建简易的土木结构的畜舍相结合,以适应高速度发展的需要。
畜群建设:要逐年整顿,留好后备母畜,积极开展猪、马、牛、羊的人工授精工作,利用
优良种畜,提高畜群质量。
饲料地建设:各单位要按计划种足管好饲料地,保证青绿多汁饲料供应。
机械化建设:各单位要逐步的实现机械化饲养。
五个环节是:
抓好母畜的选时配种工作。
抓好产仔,育活工作。
抓好保胎,防止流产工作。
抓好快速育肥工作。
抓好防疫工作。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级对畜牧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调整。因大力发展养猪,
消耗精饲料多有与人争粮的矛盾,号召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牛、羊、兔等,并从经济效益着眼,
整顿畜群,淘,汰产仔少的母猪,因此农场淘汰母猪200多头。牛羊尽快发展,成立了三个养
黄牛点,加强对羊的饲养管理。1979年上交肥猪98吨创农场上交肥猪数的历史最高纪录,这年,
开始了大群公养鸡,购入雏鸡2000只,育雏成绩在90%以上。
1980—1982年畜牧业在管理上有很大的改善,虽然对畜群进行了整顿,母猪只留300头,
仔猪的成活率有了提高,达到74.2%加强了畜禽饲养管理和对疾病的防疫治疗工作,虽然数量
减少了,但质量提高了,不仅保证了全场广大职工的生活需要,还超额完成了畜产品的上交任
务。
1983年畜牧生产以公养为主,由于受价格政策约束和饲料供应不足的影响。畜牧生产发展
较慢,对发展畜牧业采取的方针是:“完成派购任务,保证自食”。
1984年由于农场经济改革,允许家庭饲养业存在和发展。公有畜禽逐步转卖给农场职工,
畜牧生产由经营型转变为商品性生产,使一些价格高的畜禽较快的发展起来。例如黄牛由83年
的208头,上升到412头,提高55%。1983年全场养鸡3万只,1984年达到5万只,提高60%,并且
出现了养鸡重点户,多的户可达300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