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生产 建场初期,木工组、窑地、农机修配、粮油加工以及酱菜酿酒等,完全是自给性生产,
设备简陋,多系手工操作。随着农场经济发展工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经过多次改革,设备、
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到了1980年末,已初步形成比较系统的工业体系。即:粮油加工厂,农机
修造厂,制材厂,砖瓦厂,白灰厂等。生产项目近2,000种,总产值达331.6万元,占全年全
场总产值的28.8%,是兵团时期(1978年)的1.5倍,是延兴农场时期(1968年)的3倍。但是,截
止目前为止,无论是生产计划还是经营规模和产品销售,都没有改变自给的性质。现有的设备
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很大一部分企业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影响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急
待进一步充实提高。在食品加工方面,有些产品质次价高,品种单一,不能满足职工日益增长
的生活需要。
1980年至1984年工副业厂队生产经营情况表
一、面粉:面粉是1959年开始生产的。当时所使用的动力,是捷克进口的10马力柴油机。
两台单片的小钢磨。“干打垒”的土房 200多平方米,配有7个工人(其中动力机手2人)。一小
时可磨囫囵麦子50多公斤。在1959年的12月份,动力机手李有才,夜间提着煤油灯去加油,把
灯头掉进油桶里,引起了一场大火,烧毁全部厂房和仅有的两台小钢磨。1960年春天改用石头
磨,动力有时用刚进来的60马力柴油机,有时则用热特25带动。共配10余人,日产面粉 350多
公斤,质量又粗又黑,沙土挺多,蒸出来的馒头不敢合口,职工意见不少。可是,在当时的条
件下,能够供应得上,就算不错了。由于设备简陋,没有技术,动力不足,黑面也供不应求。
只好卖给原粮,各生产队,自己动手,安装了园形大石磨,用牲口拉,个别单位用人工推的土
办法,一天最少能生产百多公斤,最多能生产200公斤左右,这样保证着人们的口粮供应。一
直到1965年5月6日延兴面粉厂投产以后,各单位才抛弃了这种原始的落后加工办法。
延兴农场面粉厂投产,磨面机最先是使用勤得利农场淘汰下来的天津造的对滚钢磨,非常
陈旧,而且很不配套,日产面粉100余袋,一般属于次等粉。因此延兴吃黑面,沙子面在外地出
了名。
1978年,因人口增多和场部后迁,原有的面粉机不能满足需要。当年5月又破土动工,修
建2,100平方米的新面粉加工厂(包括库房),次年9月,全部安装就绪,10月1日正式开机试产。
新的面粉加工设备比较齐全,从清粮到加工,从产出到入库,均系自流作业,各机组,管道流
程,全为风动密封。工人的体力消耗减少,卫生条件大为改善。按设计要求,三班制日产面粉
60吨,实际只实行两班作业,每班配员10余人,班产面粉17—18吨,出粉率达百分之七十七至
七十八,突破历史纪录。质量也达到国家普通面粉的标准,有时还达到国家标准粉的质量。不
但自给有余,从1980至1982年以后,农场还承担管局一些直属单位的面粉加工。
二、豆油:豆油生产开始于1959年。当年冬天,安装一台六个饼的丝杠榨油机,设备不齐,
没有技术,到1960年秋天,才开始出油。当时配了6个人,采取电动粉碎,然后用大锅炒,铁
锅蒸,用草包,使脚踩,再用4个人推丝杠的笨办法。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加上屋子冷,所以,
出油率很低,50公斤豆子仅出3.5—4公斤油,最多时,日产量才达到50多公斤,而且油质混浊,
质量很差。1965年春,将原榨改为人工控制的油压装置,改变了过去用人工推扛的办法,工效
提高近5倍,技术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样配6—7人,平均日产量达150多公斤,出油率
达10%左右。成立兵团以后,人口急增,原有生产能力满足不了人们的正常需要。1970年夏,又
将原榨进行了第二次革新,改人工控制为自动控制的液压装置,工效率在11%左右。农忙时,可
实行加班作业,基本上可满足全场的豆油需要。
三、白酒:延军农场酿酒厂建立于1959年初。当时配了6—7人,师傅姓蔡,是山东投亲来
的,技术一般,只会做米曲种,不会制菌种。开始酒房设在延兴江岸一栋50余平方米的大马架
房里,归联合厂领导,叫制酒厂。1959年夏,开始出酒,但由于设备差,工艺落后,出酒时断
时续。到了1960年夏天,出酒才比较正常,日产50多公斤,有时高达60—80公斤,质量大都在
55至60度之间。原料多是麦余子掺一部分碎玉米或糠夫子。为了进一步搞好白酒生产,1962年
场里派人到名山、江滨、鹤岗等地,学会自己制作菌种。1963年春,酒房搬进225平方米的砖
瓦房里,并将人工翻板造米曲改为电动通风造米曲,加快了速度,提高了酒的产量。1964年春,
改换锡锅,酒的质量大有提高。同年夏天,全总局在七星农场召开了现场会,延兴农场生产的
白酒色清,味正,度数高,被评为第二名,受到上级的嘉奖。1970年,北京青年于德龙革新制
造了凉坯机,改进了锡锅的冷却方法,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近两倍,而且还提高了酒的
度数。1975年增加了瓶装的项目,装瓶机是二师酒厂淘汰下来,经过修理改装而成的。1978年,
制酒车间20余人,实行两班制作业,班产酒400余斤。
除了酒厂生产的白酒之外,从1960年开始,四、五、七生产队和畜牧队都烧过酒,多是利
用农闲时间,就地取材,进行季节性生产。由于设备,条件较差,生产工艺落后,一般数量不
多,年产800至2,000公斤,只在本场零散销售。
四、酱菜、糕点:酱菜糕点开始于1959年,归联合厂领导。初期只有2人,师傅吕凤鸣是
从萝北县工业局酱菜厂调来的,当年夏天即出酱油。1960年春天,增加1人,项目也增加了豆
瓣酱、大酱。下半年还做咸菜和甜面酱,月产量达2,500余公斤。甜面酱曾得到萝北一带群众
的好评。1961年又做臭豆付。1962年增加到5人,平时除了做酱菜外,夏天还兼做水豆付,冬
天做粉条。1963年,配了6个人,做酱菜、做糕点、饼干、月饼(季节性生产)。平均日产80多
公斤。1968年大批城市青年来场,糕点销路大增,随即改为常年生产。兵团组建后,由于备
战需要,饼干、糕点销路猛增。1970年,做糕点饼干的人员增加到10人以上,常年生产,日平
均达150公斤。质量不好,又黑又硬,一直生产了十多年。1980年至1982年,除生产一般饼干
和月饼外,还生产核桃酥、芝麻酥等较高级的糕点,而且质量也大有改进。酱油日产量也有很
大增长。同时,还扩大了生产项目,试制了黑肥皂。
五、木器加工与制材:木器加工与制材生产组建于1953年夏天,当时是个木工组,归场工
交基建股领导。只有4个人,一个是从召兴请来的六级木工师傅,一个是拉轮锯的师傅。他们
每人各带一个徒弟,做些门窗之类的活儿。1959年夏天,木工组扩大,人员增至8—9人,成为
联合厂的一个车间。当年夏天,孙贵师傅从轮锯架上掉下来,因公殉职。冬天,刘道东主持搞
园盘火锯,没搞成功。1963年,姚文举从名山调来,在延兴开始安装火锯。1964年夏天,火
锯搬至鸭蛋河口,才算安装好了,配备20余人,班加工成材20余立方米。同时,在鸭蛋河口出
排时,使用了人工绞盘机,即提高了出排率,又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1965年春,火锯搬回延
兴南窑场(现煤场一带)。1966年夏,改装成电动绞盘机,从此,结束了出排时,肩抬人推的
历史。兵团成立以后,1969年7月1日,木材车间从联合厂分离出来,组成工业三连。有职工110
多人,包括原木加工及木器制做两个排。同年冬,从延兴南窑场搬迁新团部。1974年春,木器
车间失火,烧毁200平方米的木器车间,各种机具七台(件),板材22立方米,损失价值达1.3万
元。同年冬,改装成一台中型带锯,最大破木直径为一米左右,省时省力,性能安全可靠,出
材率还高。1980年至1984年春,工业三连改名为木材加工厂,有职工100余人,设备较齐全,有
带锯一架,中小型园盘火锯两盘,还有压力刨、联合刨、平刨、打眼机、拨曹裁口机等近10台。
年加工原木近2,000立方米,木器车间负责制作全场基建房料,冬天制做一部分家具卖给职
工。质量较好,价格比场外便宜,既抓了收入,又满足了职工需要。
六、砖 瓦:予一师农场时期,三个分场都建立了砖窑,工人都是刚转业的官兵和家属,
全凭手工操作。二分场从召兴请来一位陆师傅,三分场从哈尔滨庄请来一位刘师傅,一分场请
当地老农作技术指导。1958年冬,二分场窑厂有职工60人,建立在延兴江边,日伪警察署的破
围墙下面,有容积2万余块(红砖)的方框子窑两座,简易坯架棚近20间,1960年初,因精减机
构,窑厂并入基建队,作为一个排,人数减到30个。同年冬,窑厂搬到延兴南面, (现煤场北
面)建有容积两万余块的方框窑一座,容纳35,000余块的园形马蹄子窑一座,简易坯架棚20余
间。1961年工人增至40余人,当年生产红砖20多万块。1963年冬,在现煤场西面,建有300余
平方米的暧屋制瓦厂一栋,购入轮式丝杠压瓦机1台,修建容纳1,000余块的烧瓦窑1座,专
门烧粘土瓦。配备12—15人,日产瓦坯1,500—1,600块。由于技术原因,瓦坯损坏率高达
百分之七十之多,余下来的瓦坯烧出来,质量低劣,很多不能用,成本过高,亏损严重,建厂
三、四年,没有多大发展和改进,终于在1964年秋停止生产。1965年春,在延兴(基建队马棚
南面,四队场院东北角),利用旧仓库做临时工棚,用两台瓦模子生产水泥瓦。从和灰到压瓦,
从上架到浇水全系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很大,又脏又累,16—17人,实行一班(白班)制,台产
量平均400余块,王子清,台班产量曾达到700余块,算是最高纪录了。生产最好季节,实行过
双班(黑白班)制,人员临时增加。7至10天出产品。质量比粘土瓦好。成本比粘土瓦低,1969
年,兵团十三团决定:把窑厂从基建队分出来,成立工业二连,专门从事红砖,水泥瓦生产。
同年秋,三迁窑地,搬到延兴四队中间的小南河桥头建厂。安装秦皇岛出的压砖机1台,同时,
修建容纳16,000—17,000块的串窑11座,当年生产出机制砖60余万块。1973年,在机器房
的南面新建24门轮窑一座,耗资3万余元,此种窑,一头点火,循环周转,火力均匀,省时省
煤,与其他窑类相比,是比较先进的。红砖质量历年来,在萝北地区首屈一指,享有盛名。
七、白灰、水泥:白灰生产在建场初期就开始了。当时是一些转业官兵,在刚本山上,打
石放炮,自装自烧,仅二分场,1958年冬,就烧出白灰30余吨。1962年冬,基建队在南窑场也
自建一个容积为三、四吨的小窑,冬烧夏停,年产白灰30余吨,为基建服务。1968年夏天,
七连在刚本山增建一座容积为20余吨的白灰窑,配备 20余人,进行季节性生产,年产白灰三、
四百吨。质量大有提高,在萝北地区很快出名,不少外单位争相购买。1974年,再扩建一座容
纳50吨的拉拉窑,使用无烟煤做燃料,省时省力,还提高了质量。配备30多人,改为常年生产,
年产量猛增至2,000余吨。1975年春,单独成立了白灰厂,有职工近百人。1977年,白灰的年
产量增到3,000吨,石头的开采量也数十倍的增长。1978年,白灰产品出现了饱和状态,库存
多达3,000—4,000吨,其原因三个方面:其一白灰增长速度过快,其二白灰质量差,其三散
装不便长途运输。到了年底将一部分散装改为袋装。提高了质量,方便了运输,这样,才逐渐
打开了销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优势,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1979年夏天。开始了
水泥生产。由于设备不定,缺乏技术,生产工艺简单,落后,当年仅生产出水泥几十吨,而且
质量不好,标号在200—300号之间。1980年, 白灰厂在打石头,生产白灰,在继续试制水泥
的同时,还用自己的水泥制作了水泥瓦,扩大了经营项目。现在,白灰厂的石头、白灰,水泥
瓦的生产已经定型,水泥生产尚在扩大发展之中。待年产数万吨的水泥厂投产之后,农场的经
济将有很大改变,一个新的局面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八、云母生产;在“大跃进”年代,予一师农场三分场三、四队,在后山发现了云母矿。
此种矿是稀有矿种。据说,当时国内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地方不多,它是发展电子工业必不可
少的急需材料。经省地质部门勘测确认:储量丰富,具有开采价值。于是予一师农场三分场,
将三、四队生产队合并改为矿山队。共计70人,从 1958年7月份起,开山放炮,砸石出矿。1959
年6月17日矿山队又成立了云母片加工厂,从哈尔滨电机绝缘厂请来两位技术工人作指导,
加工云母成品。到1959年7月,共加工云母片17.4公斤,价值3.5万元。同年秋天,上级给矿
山队拨来新解放牌汽车一台,云母矿大有发展之势。1960年,三年经济困难开始了,为了加强
云母矿生产的领导,二分场(三分场并入二分场)将矿山队移交给萝北县工业局领导。后来,因
种种原因,在1961年夏,县里撤销了矿山队,结束了曾经喧闹一时开采云母矿的历史。
九、被服加工业:1958年建场初期,一、二分场都建立了缝纫组,归联合加工厂领导。二
分场缝纫组配备了6个人,有6台缝纫机。师傅是一位山东省姓王的自流人员。其老婆在缝纫铺
做活。缝纫铺就设在延兴江岸,他们家住的一栋大马架房里,头两年,由于独此一家,虽说做
的不太好,但人们为了做件衣服,跑到县城也不方便。因此,那时的活还是不少的。1959年就
做了1,395件,收入达2,500元。
1961年精减工人,仍不能改变亏损局面,做的衣服样式也不好,用布还多,服务态度差,
普遍反映:吃布利害,议论纷纷,引起公安部门的注意。1962年夏,趁这个师傅搬家时,派出
所在凤翔搜查了他的箱子,发现了不少各色各样的新布,还有许多用汽车轮胎割好的胶鞋底。
1962年缝纫组只剩下2人,只会缝纫,剪裁技术差,只能勉强维持门面。1963年春,阮永
正师傅从名山农场调来,农场缝纫组经过整顿,配备了3人,并从联合厂分离出来,划归供销
社领导。缝纫铺也由江岸的大马架房,搬到当时供销社营业室东边的两间大房子里,活多时,
临时雇请几个家属帮忙。从此缝纫铺逐渐走上正轨,年年经营盈利。
1974年夏,缝纫组划给服务连领导,1979年春,服务连撤销归供销社管辖。到了1980年至
1982年末,缝纫铺有职工6人,年加工收入达1万余元。到了1984年没什么变化,只是人员减少
了两个。
十、黄金
1984年12月,延军农场场长刘绍鹏宣布成立黄金公司,任命陈松肃为黄金公司经理,钱通
礼为副经理。陈松肃原是水利科长,钱通礼当过广播站长,不懂采金技术。延军农场原计划在
小泥河上游的侯家沟一带采金。萝北县黄金公司指出:“出产石灰岩的地方不产黄金”。侯家
沟出产石灰岩,是采不到黄金的。于是,延军黄金公司决定去嘉阴老沟采金。原计划去60人。
后来只去了14人。
1985年5月3日,延军农场14人组成的采金队出发。到了嘉阴老沟后,和采金的驻军因争夺
矿体发生三次冲突。采金队住窝棚,吃野菜,过了四十多天艰难困苦生活,没有采到黄金。1985
年6月18日返回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