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副业

第三节 副业


延军农场的副业生产是在六十年代,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开始的,由于农业遭灾,经济
调整,在“农业亏了副业补”的口号下,副业生产抓的才比较紧,上的也比较快。例如:到鹤
岗开饭馆、伐木、狩猎等,就是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延兴农场时期,国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过去允许的一些政策,也有所改变,许多以前搞过的副业项目也渐渐停业。1969年初,兵团十
三团团部搬迁到山上,才开始搞些烧木炭。到了延军农场时期,利用开荒建点的时机,副业门
路才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生产项目,或是产值,都是建场以来,前所未有的。
一、小木器加工
靠山的单位,利用冬天农闲季节,以木工组为主搞些镐把、锹把、木掀等之类的工具加工。
都是自给性的生产。有几年,场仓库和供销社曾收购一部分。
二、狩猎
建场初期,有的单位利用冬天农闲,组织些颇有爱好具有专长的人员外出狩猎。打狍子,
野鸡、黑瞎子、野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各单位曾组织过人数较多的副业人员,从事规模较
大,时间较长的狩猎工作。当时的基建队,就曾组织了二、三人固定的狩猎小组,专门捉貉子,
药野鸡,套狍子,打野猪,黑瞎子。石忠田具有祖传捉貉头的秘诀,狩猎组在他的带领下。两
年时间,活捉貉头百余只。貉头肉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是佳肴美味,人可以吃,毛绒厚,保暖
性能良好,是制作皮帽子的上等材料,那两年,貉头皮帽子在延兴基建队颇有盛名,风传一时。
三、采集
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尾部,山大林密,盛产木耳、猴头、蘑菇。草原漫岗,各种山花野菜,
榛子、橡子非常丰富。但过去一直是靠自然生长,繁殖缓慢,数量分散。多年来,只是靠山近
的单位个人采集,农场很少收购,多是用于自食,当作东北的土特产品捎回关里老家。1973年
秋,因服务社收购榛子、橡子,这一年,榛子、橡子据收购部门统计,上交榛子最多的一户,
有达700一800公斤的,橡子有近千斤的。1971年,日中恢复邦交,外贸部门从1974年开始,组
织家属于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上旬,采集蕨菜,然后用盐加工盐渍,出口日本。每年的出口量
可达40吨。1979年冬,各靠山的单位,利用清荒剩余的树干,截成木耳段,开始人工培植木耳,
改变了过去只靠自然生长,只是个人采集的旧方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截止1982年末,农场
共有木耳段达4万多段,已产出木耳500多公斤,价值达8,000元。
四、编织
农场的编织业资源丰富,自建场至今,都是分散的自割条子自己编织。后来,有些人在冬
天,临时抽集几个人专门负责编织一些土篮子,1966年以前,大都使用柳条子来编。柳条子细
长柔软,好编,一天一人能编4—8个土篮子,但柳条子编的不大结实,“寿命不长”。个别人
有使用细桦树条子编的。这种条子粗短而且坚硬,虽不如柳条子好编,但较之柳条结实耐用。
1966年3月,两个连队的复转军人来场,他们大都是辽宁人,带来了用稍条子编织用具的技术,
稍条子刚割来时,又脆、又硬、不好编织,但经热水煮烫就柔软了,粗细均匀,编出来的东西,
不但美观大方,而且结实耐用,很受人们的欢迎。
近些年来,有个别户用冬季农闲编织些稍条土篮和小提筐之类的东西,一是卖给别人,二
是上交农场收购部门,这也是职工的一项付业门路。另外在小北河上游,旱河上游,鸭蛋河下
游等地,盛产芦苇,它是北方编织炕席、穴子和造纸等工艺的好材料。可惜,农场多年来没有
这样的能工巧匠,只是砖瓦厂有时割些来打围蓬供挡砖坯之用。
五、烧木炭
农场创建初期,转业官兵为了生产所需曾烧了33,000公斤木炭,供当时的冬季考车,取
暖作燃料。每个靠山的单位,根据需要每年都烧一些。后来由于各单位修理间逐渐建立,保温
件条有了改善,烧木炭也就渐渐的少了。兵团成立后的1970年冬天,团里利用战备后迁的时机,
派当时工业二连(现砖瓦厂)约30人,在洋灰垛(新团部西北约4公里)北山后面烧木炭,一冬春
共烧出20,000公斤,其中发至上海卖出15,000多公斤,收入数万元。这是农场有史以来,烧
木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商品性生产。
六、伐木
1958年夏,予一师农场刚刚建立,就组织了100余人的总场伐木队,在二十里河附近山上
伐木,提供建场房料。秋天,这支伐木队又开进大马河林场。他们头顶蓝天,身在林海,奋战
近二百天,开创了农场林场两家协作的新范例。同年冬,一、三分场也各组织几十人至几百人
进山采伐,串坡,倒套,后汽车运输。1964年,农场曾派出200多人给林场包修林间公路。
伐木队配备有经验丰富的队长、指导员,还配有会计、出纳、统计、保管员各1人。每年
由于工作易难程度不同,作业地点远近也不一样。因此,伐木队的经济效果,每年也各有差异。
但就一般而言,只要组织指挥得当,进山伐木这门副业是亏不了的。以1974年冬为例,合同规
定:十三团伐木队,作业地点在伊春市东风林业局乌敏河林场,运距30公里,任务量17,000立
方米,运每一立方米木材,付给25元作业费。用汽车运输,到楞场交货。同时规定按完成任务
量的百分之十五提成木材,这些木材,按山场价格每立方米13元计算。当年,十三团上了370
人,出动汽车10辆,推土机8台,奋战4个月,超额完成任务。计作业费收入42.5万元,提成木
材2,800立方米。(如按国家价格120元一立方米计算,价值33万元)实际总支出25万元,(含
2,800米木材的费用在内)收支相抵,剩余利润17.5万元。平均每人创造利润473元,是农场诸项
副业中,收入最高的一项。但是,进山伐木的人员,生活、工作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住在临
时工棚里,个别年份,住的是棉帐棚,要住30一50人,棚里一般安放2至3个大火炉子(用汽油
桶改装)设有专职烧炉人员,昼夜值班。有时,棚内炉火旺盛,热得人们口干舌燥,难以忍受。
有时棚内炉火熄灭,寒气逼人,冻得人们被头上霜,彻夜难眠,工作方面,人们穿着笨重的冬
服,在冰天雪地里,一天作业近10小时,寒冷、劳累,那种难受的滋味就别提了。有时为了
抢季节,搞突击需要昼夜奋战,劳动强度之大,工作之危险,是可想而知的。生活方面,是非
常单调的,由于远离农场,副食品供应不上,就连吃的蔬菜从农场运到山里,已经冻透了。唯
有猪肉,历年供应比较充足。因此,伙食费要比场内高出一倍左右。当然,个人收入,也比场
内要多三分之一。全部用作伙食费还是有余的。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协作,对农、林两家,都是有利的,对农场职工个人来说,也是
有好处的。为了广开财源,以副养农,搞活农场经济,只要时机有利,组织人员与林场搞协作,
确是一门生财之道。
七、捕鱼
予一师农场时期,三个分场都建立了打鱼队,特别是二分场,特地从召兴请了4个渔工来
指导。二分场打鱼队分成两个排,一个是大网排,近30人,使用一张140多丈长的大网,一条
载重量约5吨的大网船。采取人工撒网,人工划船,人力拉网的办法,在召兴三道通网滩打鱼;
另一个是下排钩排,有近20人,分成几个下钩点,一人或两人使用一只小船,分别在小北河,
小泥河口,鸭蛋河口等处下滚钩。
当时,打鱼队的人,大多是刚从部队转业来的官兵,有极少数是投亲靠友来场人员,在江
上打鱼,都没有经验,他们起早摸黑,不懂就问就学,学了就干。1958年秋季,二分场打鱼队
就捕鱼6,196公斤,职工家属经常吃到黑龙江鱼,为改善农场职工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黑龙江里的鱼,种类繁多,知名的就有30余种,有国内外闻名的大马哈鱼,鳇鱼(最大者
达700多公斤),七鲤鲋子。当时江里鱼群厚密,(特别是刚开江的春水和快要跑冰排时的秋季)
拉大网,有时一网竟拉200多公斤,一般也在100公斤左右,伏天较少。在每年白露前后,下滚
钩捕捉大马哈鱼,一挂钩有时竟挂上七、八条之多。
1958年冬天,二分场打鱼队在黑龙江的冰面上打冰窟窿,下过冬钩、冬网。在江面的厚冰
上,按一定的距离,用冰川打破冰层,直至水面,然后用竹杆或树条子带上滚钩或丝挂子穿过
冰层下到水中。并用毛石定位,起钩(起挂)时轻轻凿破水面的厚冰,将碎冰打涝干净,解去一
头的毛石,另一头顺着网绳慢慢的往上拉,挂住的鱼随钩及网拉上冰面时开始还活蹦乱跳的,
但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里,一会就冻死了,变成了一个个冰葫芦。这种现象对刚从关里来
的人说,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呢。
1959年,大批转业官兵调走,打鱼队又充实了山东支边青年。当年春季,在三道通打鱼,
为争使用网滩和召兴的群力大队打鱼队发生了矛盾,不但影响了农场和地方的关系,而且直接
影响了双方的捕鱼量。因此当年不等到深秋跑冰排,就早早把打鱼队撤回来了。1959年,二分
场共有大小渔船13只,大拉网1张,趟网1张,丝挂子20张,各种渔钩子2,300趟,这一年共捕
鱼21吨,价值1,300余元。
1960年,为了不与外单位争渔滩,农场大网排在延兴北面的小北河口顺江而下撒网,由于
此处江岸坡陡,流急,加之河中暗石密布,经常发生挂网和跑网事故。为了开辟渔场,同年冬
天,场里曾组织打渔队在上至小北河口,下至延兴码头的江面,我方一侧打石放炮,清理网滩,
由于网滩位置不好,加上其它的原因,鱼的产量急剧下降,到本年末,仅捕鱼8.1吨。
1961年春,大网排开始在自己修理的网滩上作业,挂网的事是减少了。但跑网仍时有发生,
主要是岸陡流急的缘故。鱼的产量也赶不上前几年了,亏损严重,加上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实行调整,因此,搞了近三年的大网捕鱼就此结束了。后来虽将大网改为小网,也没有多大经
济效益。随后,又添置些趟网,丝挂子,产量基本维持以往的水平。1961年夏鸭蛋河口下钩组,
因起毛石风大,小船翻没,淹死一名山东青年。这一年,共捕鱼13吨,后来随着中苏两国关系
日益恶化,江上捕鱼倍受干扰,打鱼量逐年减少。1963年将打鱼队并入联合加工厂,只留下不
足10人的打鱼组,搞些季节性的捕鱼。1969年春,成立兵团时,打鱼事业又有发展,从联合厂
分离出来的人员,组成十四连,主要是以下滚钩放趟网为主,有时兼拉大网,鱼农并举。1969
年冬至1972年期间,由于中苏边境武装冲突,形势紧张。沿江一线实行紧急战备,江上捕鱼基
本停止。到了1973年,边境形势逐渐有些好转,但江上捕鱼已远远不如以前的规模和产量了。
1980年至1982年只剩下沿江几个生产队设立的人数不多规模很小、产量很少的另星打鱼点,作
些季节性的捕鱼。从此人们也很少品尝到黑龙江里产的鲜鱼了,为了发展鱼业,延军农场在
1979年开始建水库,人工放养鱼苗,到82年,全场已造成2个小水库,其养鱼100多万尾。农场境
内泡泽众多,水源丰富有计划的养殖鱼类,是今后发展渔业的方向。
八、养蜂
延军农场的养蜂业开始于1963年春,最初的群蜂是和兴东分家时合过来的。共20箱。一个
人兼职管理,地点仍在兴东。1964年春,将蜂群搬至三队(即现在的10队),也是一人兼管。由
于当时不太懂得养蜂是项技术性很强活儿,没有经验,管理不当,致使蜂群不壮,越冬时死亡
很多,养了三年,采的蜜还不够自己吃的,蜂不但没有发展,到了1966年春,只剩下19箱了。
这一年改成一人专职放养(因公伤不能干重活)。由于管理得当,加上气候有利,共产蜜 600多
公斤,全部都是一等蜜,而且还分出了6箱,创农场养蜂以来最好纪录。为了扩大养蜂。1967
年春,六队(即现在的十八队)也开始了养蜂,共5箱,一人兼职管理。1969年春,七连(即十六
队)为了发展养蜂,配备了工人,由于蜂群不多。1970年减为1人。为了进一步发展养蜂事业。
1972年八连(即十五队)也开始养蜂,共计 10箱配备1人兼。1973年春,十连开始养蜂,发展到
40多箱。但由于管理不当,加之黑瞎子偷吃,损失较大。到了1982年,仅剩下场部林场的几十
箱蜂了。1983年至1985年,养蜂没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