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交通运输
第二节 交通运输
一、路运
延军农场交通运输分公路和水路两部分。
1958年建场初期,道路不好,汽车也少,予一师农场时期,只有四台汽车,其中两台美国
造的十轮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品),1台史力派克,1台吉母西。这些车使用年限长,技术
状态都不好,进入工地,几个月就趴窝了,驾驶员全是转业来的老汽车兵。同年6月,从外地
调入3台苏联造的吉斯—5,当时各队配备2—3台牛马车,全场共有牛马车27辆,主要是搞场内
运输。1963年春,从县物资局又分回来3台汽车和部分驾驶员,农场的上交粮食,生产用化肥、
农药、燃料等物质,都靠汽车运输。到1980年共有汽车45台,到1981年至1984年末,有各种类
型汽车51台。比建场初期增加了13倍,年完成货运量达8万吨,保证了农场的经济建设,油料
与各类物资的运输。
客运情况:建场以后的十三年中,延军农场一直没有客车,人们外出办事,都是徒步行走,
如果外出,骑自行车都被视为是上等的。从1963年以后,载重汽车渐渐的多了,外出往返的人
们便聚集在凤翔招待所,等待载货汽车,有时车上装的东西太多,坐不下了,还是走路。1971
年兵团时期,才有了一辆客车,从10月1日正式开始客运业务,每天早晨从团部出发,途经七
连、延兴、五连、凤翔、宝泉岭到鹤岗。下午返回团部,全程票价3元正。1974年,新团部至
凤翔公路修通,客车由新团部出发,经四连、新署光、萝北风翔、十四团,宝泉岭到鹤岗,往
返全程票价4.60元。
1978年,又调入一台大客车,这样一台客车跑鹤岗,一台在场内跑通勤。1975年以后,萝
北至太平沟的国防公路通车,场内又修通了2—3号公路,使场内的交通运输四通八达,人们出
差办事,再用不着象以前那样徒步行走了。
二、水运
黑龙江流经延军农场区域达55华里,水上运输条件优越,但在建场初期,因无船只,没有
发展利用。1960年夏,因雨地涝,陆地交通受阻,为了解决生产急需的油料,物资的运输,从
外地单位调入了30吨载重量的驳船,归打鱼队管理,配备20余人,采用人拉纤,篙撑的原始方
法,来往于延兴至鸭蛋河口之间运送物资,达13,920吨。1964年夏,上级又调了一艘125马
力载重50吨的汽船,解决了水上运输的配套问题。汽船和驳船划归汽车队管理,两艘船共配备
10余人,来往于延兴至名山之间运送货物,有时也去太平沟运木头。1969年中苏边境形势紧张,
江上运输受到严重干扰,同年冬汽车队随团部搬迁,船队又划归十四连管辖。1976年以后,中
苏边境形势缓和,江上运输逐渐恢复,原来的两艘旧船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1976年冬,农
场在哈尔滨造船厂,造了一艘铁壳,185马力,双座机的汽船。1978年农场在延兴江边,组织
了一部分技术工人,自己建造了一艘600吨位的铁壳驳船。历时两年,耗资40万元,于1980年
6月正式下水。1981年春,农场成立了船队,年水上运货量达8,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