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邮电
二 邮电
延兴邮电所创建于一九五八年五月,历任所长孙绍才、杨美全。人事、行政属农场管
辖,业务上归萝北县邮局领导。一九六三年,二分场改为延兴农场,邮电所人事、行政、业务
全部归萝北县邮局管辖。一九六八年,由于大批城市青年来场,邮电业务量增大,工作人员随
之也增多,延兴邮电所由此改称延兴邮电支局,局长杨美全。一九七四年秋,延兴邮电支局从
延兴(老场部)搬到新场部(延军镇),同时,改名叫延军邮电支局,局长杨美全。工作人员5人。
创建初期,邮电业务主要经办信件、汇款、包裹,电报和收发报刊,同时还兼管二分场的
电话总机。最初的营业室是在延兴南面的一栋马架房里,共内外两间,外间作邮电营业室,里
间作总机室,总面积不足四十平方米。那时,报刊、杂志、邮件是县局邮递员骑自行车两日投
送一次。县局邮递员李炳华不辞千辛万苦,沿着抗联走过的路,为农场职工送邮件传佳音。陈
志刚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边疆鸿雁》(发表在合江农垦1961年6月11日第3版上),详细地描写了
李炳华的先进事迹。
1962年秋,邮电所营业室和电话总机室一同搬入延兴场部办公室路东侧的砖瓦房里,营业
条件有了改善。1969年冬,十三团后迁,随着战备任务的需要,电话总机室脱离延兴邮电支局,
划归团司令部通讯股领导,并紧随团部后迁。这个时期往返邮件,多数是县局邮递员搭乘汽车
押送。从1971年我场通行客车起,邮件改为固定由客车运送。1974年秋,延兴邮电支局从老场
部搬至新团部,同时改名叫延军邮电支局。1978、1979两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邮电营业量
相对下降,工作人员也随之减少。
延军邮电支局的工作人员,工作积极主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服务热情周到,所以收订
报刊年年超额完成县局交给的任务。从1970年到1980年平均营业额在一万二千元以上,其他
工作的成绩也较为显著,1979、1980连续两年评为县局先进单位,报刊发行员李振岭也连续几
年成为延军支局、县局的先进工作者。
延军邮电支局经办业务:电报、报刊、挂号、特挂、包裹,汇兑。在工作中贯彻执行迅速、准
确、安全、方便八字方针和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做到文明、礼貌待人。杨美全、王玉
宝、李忠华先后被县局树为标兵。杨美全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以来,由于各项指标
完成较好,被县局评为先进集体。
一九八一年报刊收订4385份,收款3911元。
一九八二年报刊收订5067份,收款3320元。
一九八三年报刊收订4742份,收款5017.88元。
一九八四年报刊收订4866份,收款1270.23元。
一九八五年报刊收订3622份,收款11364.53元。
延军农场机关、延军中学是订阅报刊的先进单位,受到县局表扬、奖励。报刊收订工作对
农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了促进作用。
附:边疆鸿雁
边疆鸿雁
陈志刚
黑龙江边上的萝北二分场,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偏僻地方,但是住在这里的人们却能经常从
报刊上看到祖国大跃进的成就,收到远方亲友的信,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是谁在传递这
些佳音呢?古语说:“鸿雁传佳音”,这只鸿雁就是投递员李炳华同志。每当他顶着风云或是
踏着冰雪送来了信件和报刊,人们就兴奋地说:“啊,咱们的鸿雁又飞来了!”
把困难踏在脚下
从县城到延兴,最近的一条路虽只有50多华里,但途中要过一道河,沼泽一个连一个。每
年一开冻,路就变成泥塘了,一下雨,稀泥尺来深,一脚踩下去,鞋都陷在泥窝里。李炳华就
在这样的道路上,跑了一千四百多次了。这里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运送,大包大包的邮件和报刊
书信,就靠一辆自行车和老李两个有力的肩膀。有几次,邮件多,他在自行车上捆了几大包,
身上前一包后一包。真象二郎神担山赶太阳,威武极了。同志们要他少拿点,行走方便,他
说: “老习惯了,拿不完,心里总牵挂着。”就凭这股劲,年年月月,他把一大包一大包的
邮件和报刊及时地送来,又把大包大包邮件很快送走。
李炳华跑这条邮路,不知经受了多少辛劳。夏天,道路泥泞,自行车不能走,他就开动“11
号”。鞋子跑烂了,他就打赤脚走。每年鸭蛋河上冻、化冻之初,车船不通,行人都是多绕十
几里山道。时间不允许他绕道,就坚决把困难踏在脚下,冰块把脚划破了,他也不在乎。上延
兴来,是顶风走,刺骨的寒风卷着雪花扑打在他脸上和身上。去年,他的脚冻破了,领导叫他
休息,他说:“工作要紧。”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跑了两个冬天。两个冬天,浩浩的黑龙江
水被寒风鞭打着、被冰雪复盖着达十个月之久,却冻不住李炳华那颗忠于党、热爱边疆的心。
老抗联走过的路
有一次,为了及时把县人委的防汛指示和邮件送到一分场(兴东),老李冒着滂沱大雨从延
兴出发了。他在齐腰的洪水里急奔,又渡过了四道小河,最后一道小南河拦在前面。河水涨了
一公尺多,洪水象匹野马,咆哮着,奔腾着。有两个测量员也被阻在河边。老李对着湍急汹涌
的洪水,看着面前的邮包,想道:这里面有县人委的指示,今天送不到,不知给工作带来多大
损失!高度的责任心,使他忘记了自己,把邮包往肩上一扛,牙一咬,下水去了。急水中的砂
石,好比无数条绳子,把他的脚直往下拉,别说是行走,连在河中站也站不住,他试了两次,
都被洪水堵回来了。两个测量员劝他不要冒险。是啊,过去是有危险。“可是,涉过去,我就
胜利了!”高山大海,怎能挡得住矫健的鸿雁!这时,他想起老人们讲的一个故事,就兴奋地
对那两个测量员说:“听说以前有个抗联老交通,有一次经过这里,小南河水也涨老高,为了
把一封急信送到小兴安岭的一个抗联支队,他找了个回水处凫过去了。我看下面有个回水湾,
咱们学抗联老交通的办法,走他走过的路!”说罢,老李领着两个测量员走到下游河湾处,他
先下水去试了试,果然没有上游急了。他把邮包顶在头上,向河中一步一步走去。每迈一步,
都要用很大的力量和洪水搏斗,越走水越深,走着走着水淹到脖颈了。走到河中,洪水扭成一
个大旋窝,水柱一下把老李拖进旋窝里去了。他左手抓紧头上的邮包,右手使劲划,猛力向对
岸冲去,想很快摆脱旋水的拉力,突然一个大浪打来,把他打去一丈多远,他首先想到的是邮
件,是县人委的指示,左手紧紧地抓住那个大邮包不放,赶快把头伸出水面,右手顺势使劲向
对岸划,就这样,咆哮的洪水,没把老李拦住,我们的鸿雁上了对岸,抖抖身上的水,带着邮
包飞向目的地去了。
一颗红心交给党
二分场是新建的,头两年,生产比较艰苦。一分场在兴东时,这里有两个投递员,领导叫
他们把户口迁到二分场来,另一个投递员嫌这里生活苦不愿迁,老李却愉快地迁来了,他
说:“那么多转业官兵在荒地上建农场,人家不怕艰苦,为了工作,咱们怕啥!”后来一分场
迁走了,投递员要减少一个,领导准备叫老李跑鹤岗这条线。鹤岗是个三、四十万人口的城市,
鹤(岗)萝(北)公路一年四季畅通无阻,来回坐汽车,当然比跑延兴舒服得多,李炳华乐意吗?
听听他是怎样向领导讲的吧:“跑延兴,是艰苦些,但是我熟悉这条路,为了工作,我还是跑
延兴好。艰苦点算啥!”
看他一年四季雨里来风里去,冰雪无阻,也许以为这是个身体棒棒的小伙子,他却有较严
重的关节炎和胃病。病使他有时迈不开腿,吃不下饭,可是正象许许多多坚强的人那样,老李
连哼都不哼一声。他常说:“要是怕困难怕艰苦,我就不当垦荒队员,不来边疆了!”李炳华
是北京青年垦荒队员,他是怀着崇高的理想来萝北的、他深信他的工作也是为了大办农业、大
办粮食,是为了那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因此,他牢记着党的教导,这样要求自己;青年人:要
经得起艰苦环境的考验。他做投递员工作只两年,连续两次成为合江专区邮电先进人物。
穿过冰风雨雪,跨过泥沼急流,展开劲健的翅膀飞吧!你,边疆的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