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武装工作
第二节 武装工作
1958年,农场劳武助理对全场1488名转业官兵进行民兵编制管理,同年农场成立民兵
团,设团长一人,政委一人,副团长二人,副政委一人。全团编制九个连,共1400多人。民兵
团平时一面生产,一面训练,劳武结合。1960年,农场民兵连由9个发展到13个。民兵团分基
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16—30岁的男性青壮年,35岁以下的转业官兵和25岁以下的女青年都
编为基干民兵,其余编为普通民兵。民兵组织建立后抓紧训练。1960年训练民兵及干部两期,
受训人数140多人。由于训练中贯彻了劳武结合、以劳为主的方针,全场民兵射击总平均成绩
良好,被萝北县评为县级上游民兵单位、县级五好民兵连一个、五好民兵12名。农场武装助理
唐贤忠,被选为县、省和全国民兵代表,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国防部奖给他56式自动步
枪一支。
1961年后,中苏关系逐渐紧张起来,农场增加了民兵编制,加强了民兵的军事素养,除搞
生产外,还担负着四防(防火、防盗、防破坏、防意外事故)工作。
1969年,十三团成立后,民兵改为兵团战士,按准军事组织系统编制装备,全团共建立了
一个武装营,4个武装值班连和值班分队。在延兴边境上设嘹望哨一个。1969年底,全团又扩
建了8个武装值班连,其中,步兵连3个,机枪连1个,炮兵连2个,团属、营属通信连1个、特
务连1个。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同年12月中旬,将团机关迁离中苏边境30里外,共迁移612户,
2,086人。重要的机械和器材全部后迁。团作训股加强对武装连班以上干部的军事训练,共训
练两批,培训102人。如:进行各种基础训练,战备训练,各种技术兵种训练。同年冬季,团
组织了135人参加二师组织的千里野营拉练。团内自办军事学习班8期,参加训练的人数为274
人。
1970年,举行了全团武装连的野营拉练,行程1200多里。并制定了外国军队突破延兴防线
后的两个作战方案和敌人入侵后的游击战争方案,做好了战斗准备。1971年,十三团武装连由
8个增加到13个。
1976年4月,恢复农场建制以后,兵团作训股改为武装部,在原兵团的基础上,整顿了民
兵组织,加强了军事训练,思想教育等工作。同年,农场一个民兵班参加管局首届民兵军事会
操,获团体第一名。
1977年,农场武装部发出了关于组织民兵连排的通知,要求年满16—45岁的男性公民,年
满16—35岁的女性公民,身体健康并经支部批准的都可编为民兵。16—35岁的男性青年,16—
28岁的未婚女青年,编为基干民兵。在组建的同时,又加强了民兵的军事训练,共训练骨干80
人。
1973—1930年,农场民兵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从1979年3月起,参加管局三次军事会操,
一次通讯会操,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0年场武装部先后组织了56—120人的两次军事训练,
共计 56天。平时武装部下队抓训练,宣传和落实民兵工作,还利用广播,举办民兵讲座,加
强了民兵的政治思想工作。
1981年,全场组建成1个基干民兵团,1个基干武装营,下属3个武装连队。共有基干民兵
2350人。全年搞了两期训练,第一期为步兵训练120人,30天。第二期为技术兵训练60人,40
天。参加管局连排干部训练8人。全场配备武器737件。
1984年,组建游击大队1个,予编予备步兵连1个,共有151人组成。民兵训练实施了改革,
由农场管理局和总局人武部分批分期集中训练。当年复训游击队40人,60迫击炮3个班,共计
30人。
民兵在生产中是突击队,在战斗中是战斗队,在农场建设中作用是很显著的。如:十五队
的青年民兵利用业余时间坚持长年清扫井台。基干民兵房玉亮努力钻研业务,生产成绩突出,
被团省委授予“新长突击手”称号。十九队民兵连续两年抗洪救灾,保证了粮豆的丰收。四队
民兵利用业余时间劳动,仅1979年就用业余时间上囤小麦300多吨,不要任何报酬,民兵不愧
为农场生产建设中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