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图书室、创作组
第二节 图书室、创作组
1958年,予一师从四川带来大批图书。这个师的图书后来都编入了延兴农场图书馆的
目录。延兴图书馆书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非常齐全。有翦伯赞的《中国史纲》,有二十四史,
有契诃夫全集等等。各生产队也有小型图书室。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些宝贵的图书都在
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
兵团时期,那时新华书店只有马恩列斯,毛主席著作,文艺书籍只有《艳阳天》之类,数
量极少,所以兵团时期没有图书馆,各连队也没有图书室。
延军农场成立后,又建立了一个图书室,藏书有几千册。延军中学也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
室,藏书上千册。
延兴农场党委对文艺创作非常重视,在1958年冬天成立了一个文学创作组,并出版了油印
刊物:《延兴文艺》。党委书记宋云彪亲自主持文艺创作会议,亲自审阅稿件,并深入到马架
去和业余作者谈心。在这时期,延兴的业余作者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作品。党委书记宋云彪不
仅关怀青年作者,还带头创作,他写了一些报告文学,还写议论文。陈志刚发表了一些报告文
学和新闻通讯。炎炎发表了二十三首诗歌。张燕林、孙恒哲、陶端、黄天顺、梁桂保、陈志刚、
田小澄、董维山、付友鸿、张晓燕等作者都在报刊上发表了诗歌。宋云彪高兴地说:“延兴人
能歌善舞,才气横溢,要让这个传统代代相传。”
兵团时期,政委申连仲非常重视文艺创作,对原农场的业余作者也非常关心。1971年2月
28日,干部股唐股长对炎炎说:“老孟,你下放劳动两年了,政委请你写首诗表达你的思想感
情,他很想看一看你的近作。”炎炎便写了一首七律,请唐股长转交申政委。
无题
猛虎跳跃入兴安, 蛟龙翻腾击黑水。
踏断天涯羊肠路, 阅尽人间风和雨。
万里河山爱国志, 叱咤风云英雄心。
日月光辉照肝胆, 世间何人识铁骨?
1971年3月1日,唐股长给炎炎打电话说:“老孟,政委看了你的诗,非常感动。经党委研
究决定,调你到一中当老师。”
1971年5月,十三团成立文学创作组,申连仲政委又亲自提名,让炎炎参加文学创作组。
但是,炎炎在文革中心灵受了创伤,写不出适应那个时代的作品。
在兵团时期,十三团一中教师陈海峰写的《不老松》(小说)
发表后,在十三团引起很大反响。
延军农场建立后,文学创作又蓬勃开展起来。老作者炎炎在报刊上发表了十首诗歌。王征
雁、蔡银辉、张志一、董友山、银杏、石敏等作者也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诗歌。张志一还在报
刊上发表散文。谭庶东也发表了小小说和诗歌。工会副主席钱通礼发表了报告文学和新闻通讯。
蔡银辉发表了许多通讯和摄影作品,得奖多次。于延兴也发表了诗歌五首。
延军农场为了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成立了“柞林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