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勤工俭学

第三节 勤工俭学


艰苦奋斗,勤工俭学,发扬“抗大精神”已成为延军农场办学的传家宝。
六十年代初,农场校舍十分简陋,墙透风,师生们自己抹墙。没有烧柴,师生动手下地拣
树根,上山拣树头来烧。没有扫地笤帚,师生们种高粱杆来扎,或上山割条子来绑。中心校和
分校,都种校园地。麦收和秋收,师生参加劳动,生产队给报酬。老师还组织学生拣大豆,卖
给生产队。有些分校还组织学生拣木耳,采猴头、采黄花、挖中药,在经济上抓些收入,减轻
农场经济负担。1960年,二分场八所小学学生404名,17名教师,共种校园地30多亩,拣大豆800
斤,植树3万株,参加队里劳动出工183个。除教师工资以外,全部教学费用都由勤工俭学来解
决。
到了七十年代,在勤工俭学方面成绩最突出的是场直一中。在校长李仕福、书记刘玉明、
赵振恒的指挥下,盖校舍一千多平方米,节约上万元资金。二千多平方米的校舍,年年都由师
生员工自己维修。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上千元。一中种了90多亩地,头几年学校无拖拉机,
就用人工给生产队干活换拖拉机代耕。或请边防站派马拉犁帮忙。有时还用人拉犁耕田、起垄。
就这样,每年种出 7—8万斤蔬菜,保证了全校师生员工吃菜的需求,还收了1万多斤粮食卖给
国家。冬天取暖烧柴,学校给每个班安装一辆小拉车,师生们徒步十几里到天宝山去拣。
到了八十年代,李忠民任一中副校长、校长时,既抓教学,又抓勤工俭学。春耕时,他亲
自把五铧犁,连夜翻地。年年蔬菜自给有余。师生动手,盖起了一栋大食堂,还改建了学生宿
舍。为农场节约了开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