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延兴的兴衰

第九编 附录

第一章 地方史略

第一节 延兴的兴衰


一、“九、一八”事变前,延兴镇村连屯
早在1906年,(清光绪32年),镇东(兴东)设立瑗珲付都统府兵备道,管辖南自松花江,
北到大黑河的大片土地。那时,延兴就在祖国的地图上挂了名。1912年民国元年,镇东废兵道
设治局。1913年12月,废治局改为县,因县府镇东在陀萝山(今名山)以北,故名萝北县,
镇东也改为兴东。延兴就在陀萝山和镇东镇之间。
1906年前,延兴住户主要是赫哲族。1906年后,从奉天(辽宁),吉林等地移民来这里放荒
(垦荒)才增加了农业人口和商业人口。这个时期,延兴是萝北县第三区。延兴镇管辖的区域,
从黑龙江往西,到都鲁河上游东北角,方园一百余里。当时的村屯有许家屯、张家屯、凤鸣
屯、曲家屯、屈家屯五个大屯子。有151户人家。延兴镇附近,村连屯,北有李家庄(今七队
北),住有李玉等6—7户。南面有鸭蛋河口的两户渔民村,西边有侯家沟(今十队)、高家大粮
户(老三队),黑龙江中的大夹信子岛上,还住有姓高的一户农民,他开荒种地打鱼生产,在岛
上住了十几年才被日寇赶走。
延兴开办过学校一所,校长王廷令(29岁),有教师三人,其中有一名女教师,有学生90
人,其中女学生57人,有未上学的儿童126人。
在农业上,延兴三区有耕地72垧,种大豆、小麦、玉米、小豆。民国十七年,程九思任县
长时(县公署在兴东),组织居民在鸭蛋河边开荒种水稻。农作物产量较高,大豆垧产2.5石(
一石十斗,一斗约45—50斤,一石约1250斤),小麦地产2.4石(1200斤),玉米垧产4石(2000
斤),小豆垧产2.3石(1150斤)大麦垧产4石(2000斤)水稻产量最高产6石(3000斤)。
延兴的交通当时也较便利。1906年,就已通邮政,陆上从名山已有沿江大道通延兴和兴
东,名山到延兴还架通了单线电话线,当时延兴镇有大车7辆,马拉爬犁4架。这条大道,冬天
通爬犁,夏天行大车。(1940年以后,日伪从凤翔修了一条战备公路通延兴、兴东、太平沟。)
延兴有小木船10只,水上交通更为方便。到清朝康德二年(1934年),延兴有马5匹,牛24头。
打水井30眼。在“九、一八”事变前,延兴是祖国一个有30多户人家的边境重镇,这里的人民
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镇上有个姓屈的农民,会种大萝卜,他种的大萝卜个大皮滑不生蛆,不
空不糠很好吃,人们把他叫“屈大萝卜”。几十年后的今天,兴东镇的老人还记得他的形象。
二、来了太阳旗,延兴变荒凉
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日寇的太阳旗插到了黑龙江边的重镇延兴,日
寇的铁蹄把延兴一带我国边境人民的幽静田园生活破坏子。日伪军在黑龙江我方一侧各村屯,
设立关卡炮楼,延兴是“头卡”(即头道关卡之意),设有与江对岸苏联交往的检查机关和盘查
来往行人及本地居民处出领取证件的哨所。
当时日寇侵略军在延兴一带布防情况是:延兴驻有一个30多人的日伪守备队和一个有20人
左右的伪警察队。延兴以北的兴东有两个中队的伪军(约200人)。延兴是个要塞,面对苏联的
尼克里斯克城,有苏军驻守。因此,日军重兵把守延兴。在镇中间,设了一座伪警察署,四周
筑起两米多高的厚土围墙,围墙的四个角,有四个炮楼,最高的一个高5—6米,其余3个高约
3米。日军守备队和伪警察都住在这个大院里,戒备森严。我边境居民,都发了“良民证”,
处出要拿“良民”身份证去伪警署里盖章,回来还要去注销,否则就遭毒打或杀害。
在延兴西面的刚本山顶,日寇还强迫民工挖了半人深的战壕,沟通各个山头,山腰修了地
下仓库,山下修筑了公路。日寇强迫民工把这些工事、公路修完后,为了保密,便把这些民工
全部杀害。就在延兴地区的深山沟里,有日军修建的一个大仓库,解放后,国家派人找了几十
年也没找到。
日寇的侵略、残暴,激起了我中华民族的英勇反抗。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从渤海滨到黑龙江边的三千里东北大地上,与日寇浴血奋战十几年,不断消灭了敌人的有
生力量。仅延兴—兴东地区,据史料记载和当事人回忆,我抗日联军第三军在1935年1月成立
后,1936年、1938年、1940年曾三次在延兴与日伪军作战。其中以1938年春天那次战斗最为激
烈,战斗整整打了一天,消灭日伪军200余人。
残忍狠毒的日寇遭到我抗日联军的沉重打击之后,实行惨无人道的并户并屯等“三光”政
策,使我边境地区许多村屯变成了废墟。延兴及附近屯的居民也被日寇迁走,延兴荒无人烟了,
居民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
延兴兴衰的历史,深深刻下了中华民族的阶级仇、民族恨,记载着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本文根据兴东老户蔺忠德、延兴老户宋子金口述,史料摘自“日本满洲帝国大同学院编
的《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第十号,三江省萝北县事情》,大连图书馆书号M3524。陈志刚抄
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