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石碾子的来历

第二节 石碾子的来历


1958年5月,予一师农场总场部,设在延兴西面十二里地的两山之间的山谷里,这里
野草丛生,树木成林,一片荒凉景象。
总场部转业官兵在盖房开荒中,发现地里有几个石碾子,每个直径二米左右,厚20多厘米。
这样荒凉的山谷,石碾子从何而来?是过路人丢下来的?还是曾有人在这里住过用过呢?
二十多年过去了,几个石碾子还是个迷。最近,经过反复调查,才弄清了它的来历。20年
代末期,有一对夫妇“闯关东”到了这个无名山谷。男的姓侯。他们夫妻开荒种地,自食其力。
后来,收粮食多了,渐渐发家了,雇了几个长工来种地。因为男主人姓候,从此这个无名山谷
才得名,叫候家沟。
侯家谷土地肥沃。当时种地不施肥,这块地种几年,地力下降了,扔下这块另开新荒。北
大荒有的是沃土,谁开谁得,一垧也能收玉米、大豆各3000斤,小麦3000斤。
侯家沟最兴盛的时期,有六、七户人家,多是“闯关东”来的。有的户来了,因没有牲畜
农具,自己开不了地,就租候家的地种,或给侯家当长工。这十几个人的小村屯,吃粮就靠用
石碾子或小石磨加工。这种加工工具虽然笨重落后,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很宝贵的。加工
时劳累一点儿,吃起来却是有滋味的,也容易消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黑龙江边的延兴,侯家搬走了,余下的几家,
日寇实行“并村并户”政策后,也被迫迁走了,侯家沟从此就田园荒芜了。
住户走后,留下几幢小土房,就成了抗联王团长的部队宿营地,成了抗联打击日伪军据点
的根据地之一。抗联部队白天在这里隐蔽休息,用石碾子、小石磨加工军粮,夜晚出去打击敌
人。后来,日寇修通了萝北至太平沟的公路,公路就从候家沟通过,敌人常从这里来往,抗联
王团长才带领部队转入深山老林。那几幢小土房被日伪军烧毁了,侯家沟人用过的石碾子也就
遗弃了。
这几个石碾子的来历就是这样,它深刻地揭露了日寇侵占我国东北、实行野蛮的“并村并
户”政策的滔天罪行。
(延兴老户宋子金口述,陈志刚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