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胜利从斗争中取得

三、胜利从斗争中取得




原延兴农场党委书记宋云彪
1958年5月,我和予一师官兵集体转业,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县延兴地区,投入了“开发北
大荒、建设北大仓”的战斗。到1965年秋天被调出来为止,八年期间,我先后担任予一师农场
二分场党总支副书记,萝北农场二分场党委书记,延兴农场党委书记等工作,其中有一年任萝
北县宣传部长,还有一年兼场长工作。我和农场党委一班人带领全场群众在一片荒野上,白手
起家,含辛茹苦,创建农场,经历了建场初期和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斗争历程。现在,我离开
延兴农场已十五年了,但当时农场领导同志的榜样作用,广大职工的奋斗精神,仍深深地教育
和鼓舞着我,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成为后来鞭策、激励我前进的力量。
1、王政委带着我们盖马架房
我们予一师农场二分场,在1958年5月到萝北县延兴建场时,书记是原予一师二团政委王
国述同志。王政委虽是团的政治委员,又患较严重的高血压病,但是他的老八路作风,艰苦奋
斗的精神,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也深深地教育了我。
1958年5月23日,我们二分场转业官兵从萝北县召兴镇乘轮船来到延兴,遇到的第一个大
问题,是没有房子住。延兴,据说在日伪统治时期曾有几十户人家,因抗日联军赵尚志部队经
常活动于延兴一带,日伪军把这里的老百姓都赶走了。当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延兴,只在地图
上留下个名,实际上早巳荒凉了,连十几里外,都没有人家,江边上,只剩下几处残墙断壁,
算是曾有人住过的唯一标志了。当时农场没有基建队,也没有砖瓦厂,如何盖房?我们分场党
委总支根据上级指示,号召全场转业官兵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劳动人民过去闯关东
的经验,抢盖“马架房”,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叫做“马架子”精神。
盖房子,没有木料,我们自己上山去伐;没有车往下运,就自己往下扛;没有红砖砌墙,
就搞“干打垒”;没有房草,就自己到草甸子去割;一切都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王政委组
织我们总支办公室的同志,自己盖办公室。他带我们去西山伐木料,都是自伐自扛。
从西山到延兴,有十几里路,每人每天要扛四趟,一天要走八十里路,这样干了七、八天,
大家出了不少力,洒了许多汗,才把房料扛回来。没有木工,更没有木工专用的工具,王政委
自己买了工具,亲自学木工活,做房梁、檩条、椽子,样样少不了王政委。在他的带领下,我
们起早贪黑,终于把10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盖起来了。全场转业官兵都是这样干的,不到两个
月,各队的集体宿舍、家属房也盖起来了。当祖国的北疆披上金色盛装的时候,家属们搬进了
延兴。我们早晨起来,听到雄鸡高叫,看到饮烟四起的时候,心情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觉
得这一片荒无人烟的边疆地带也被我们唤醒,出现了生机,北大荒开始变样了。我们这些南征
北战、过了十几年戎马生活的当兵人,才算有了自己真正的固定的家,开始了和平建设的生活。
2、战胜第一个寒冬
延兴地处萝北县境内东北的黑龙江西岸,冬天的顺江风从北面刮来,特别冷。最冷时,气
温达到零下40度。我们这些转业官兵刚从南方来,绝大部分同志都出生在华北、长江两岸地区,
没有在这样严寒的地方过冬的经验。夏天盖“马架子”时,有的房子里来不及糊天棚,房檐也
来不及封严,再加上没有门窗料和玻璃,冬天来了,严寒对人们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我的房子
里面,1958年冬天,室内温度曾降到零下17度,晚上睡觉连盖的被子都结了霜,一家老小都当
了“团长”。但是,严寒吓不倒决心建设北大荒的转业官兵。党委教育大家,回忆战争年代的
艰苦岁月,那时,我们部队一天打几仗,吃不上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美国侵略军炸毁
了朝鲜的民房,部队冬天行军有时就在雪地上休息。那样的艰苦生活,我们都能战胜了,现在
是和平环境,这一点困难算什么呢?我们还号召转业官兵回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上甘岭志
愿军的艰苦生活,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战胜严寒,在北大荒扎下根。在党委的领导和教育下,
我们与北大荒的严寒作斗争,冬天地冻了,就用热水和泥把房檐,口封住,没有门窗,就用条
子编,没有玻璃,就用纸糊,千方百计地把房子弄得暖暖和和的。
为了做好防冻保暖工作,二分场场长孙光俭同志还组织场部地区各单位的负责干部,到防
冻保暖工作搞得好的家属房去参观学习,推广好的防冻保暖工作经验,这对推动我场第一个过
冬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打了一个翻身仗
我场从建场到1962年底的四年里,1958年只盖房、开荒,只种了些荞麦,粮豆生产是1959
年开始的。1960年便遭到了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因农场是在荒原上新建,后又遭重灾,场子
小,土地少,底子薄,干部又缺乏管理经验,造成连年亏损。合江农垦局党委决定把二分场与
七分场(名山)合并,成立名山农场。这个消息传到农场后,对全场干部、职工震动很大。大家
认为,合并就是撤消二分场。这个决定一时成为全场议论的中心。大多数同志是不同意合并的,
怕合并后,变成即将成立的名山农场的一个分场,影响延兴的建设。我当时是同意合并的。理
由是:上级党组织已决定了,应坚决执行。另外,我认为二分场建场条件差,底子薄,场子小,
困难多,亏损严重不好办,如与名山农场合并,名山农场是一个比较老的分场,可以传授一些
生产建设的经验,把二分场带动起来,分场发展可能更快一些。但是由于大多数同志不同意撤
消,大家的意见反映到萝北分局了。后来,分局徐官同志和宣传部单西庆同志来调查。在调查
会上,大家热烈地发言,大多数同志不同意与名山合并。分场场长管庆林同志认为,我场还有
荒地可开,他估计能开十余万亩,农场建设还是有前途的。如果与名山农场合并了,我场的发
展就受影响。当时的副场长戚长富同志也说:“农场虽小,只要改善经营管理,也可以不赔
钱。”他还拿宁安农场做例子,宁安农场当时也只有三千多垧地,可是人家能盈利十几万元,
大家的发言,不仅说明了不撤销的理由,也表现了有办好农场的决心和信心。这些发言,深刻
地启发了我。我深感做为一个农场的领导人,应该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创业精神,倾听群
众的呼声,支持他们的要求,分局工作组也表示把群众的意见向总局反映。后经我们党委讨论,
决定向分局和总局提出要求:不与名山农场合并,并立下军令状,要把农场办好。后来东北农
垦总局同意了我们的意见,决定将二分场改为延兴农场。但总局提出一个要求和条件:“必须
摘掉低产、亏损两顶落后帽子。”我们党委把这两个任务坚决地接受下来。当时,我们的指导
思想是只要把场子保存下来,再大的困难也要接受和战胜。1963年4月,上级派王承先同志来
任场长,党委分工他负责做打翻身仗的规划和措施,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主要措施是:一、
撤消一、三队和打鱼队。撤消一、三队可减亏二十余万元。因为这两个队是白浆土地,种地花
了成本不收粮食,把撤下来的人,组织上山搞副业,伐木或给林场修路。仅此一项,就可收入
80多万元。二、加强农业技术管理,努力提高单产。农业科长史洪志提议,去萝北分局物资局
要化肥,共要了化肥40余吨,物资局也未要钱(是经雨淋的化肥),有了化肥,我场还会制颗粒
肥,生产科长史洪志带领一些队长到曙光农场去参观,回来再制,三、大力精减机关工作人员,
加强基层领导,机关人员减少百分之五十一还多。农业科,连技术员、统计都减下去了,只有
科长史洪志在科里坚持工作,一个人要干三个人的活(现在看来,这个部门减的太多了),供销
科长王全义也减到粮油加工厂去当厂长,基建科副科长蔡景堂减到修配厂当支书。四、加强政
治思想工作。党委为了打翻身仗,于1963年夏天,专门召开了全场的班组长骨干会议,传达党
委打翻身仗的方案,深入开动群众,统一全场人员的思想,因为撤消一些队,有的干部也想不
通。如撤销三队,当时的三队队长陈剑秋思想就不通,并曾伤心地流过泪。我耐心地向他作解
释工作。我讲的主要意思是:因三队都是白浆土,光种地,花成本费,又不打粮,每年给国家
赔了十几万元。再不撤,就要影响农场的存在,等过几年,只要农场存在,我们有了种地的经
验,三队还可以恢复。另外,我还讲:三队撤了,农场不撤,还有二千多垧好地可依靠,搞好
了可以不赔钱,三队就没有这个条件。后来,陈剑秋同志思想也通了,积极投身到农场打翻身
仗中去。我们还虚心学习先进场的经验,克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和唯条件论的思想,我们还
组织干部学习毛泽东同志批发过的关于湖南省委虚心到上海学习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材料,受
到很大教育。我们回想这几年,为什么延兴农场未办好?在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建场晚、场子小、
条件差的原因,但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承认干革命工作,有条件就顺利一些,但不能唯
条件论,要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由于我们马克思主义学的不好,在工作指导思想上,正
是犯了唯条件论和夜郎自大的错误。我总是错误地强调建场晚、场子小,上级不支持,不去从
主客观上多想办法,不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来改变本场生产落后的状况。
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思想上便产生了飞跃,知道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作用,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场的经验,努力改变本场的落后面貌。为此,我们曾先后派
出队长、指导员、科室人员到宝泉岭、绥滨、曙光等先进场学习制粒肥,麦收割晒、班组核算
和政治工作等经验。这对我们的政治工作、经营管理启发很大,全场职工精神大振,打翻身仗
的信心更足了。全场大干了两年,到1964年底决算,全场不但没亏损,还盈利了4万多元, (上
报1.1万元),亩产达到70.5公斤。1964年冬天,总局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张林池书记还专门找
我去汇报打翻身仗的情况(当时萝北分局书记徐官在座),张林池书记主要问我:农场亏损不?
每亩收多少斤粮食?我汇报后,他高兴地说:“你们是摘掉了低产、亏损两顶落后帽子了!”
今天回忆起来,这个翻身仗之所以能打胜了,首先要归功于上级党委的支持。1963年总局、
分局接受了我场不与名山农场合并的要求。其次是全场广大职工热爱农场,有办好农场的决心
和苦干、巧干精神强。我个人,仅是后来倾听了群众的意见,支持了群众的创业要求,这也是
我做农场领导工作以来一次深刻的经验教训。这个教训,主要是一开始,我就同意与名山合并,
这个思想是错误的,是怕困难的表现。所谓经验,就是采纳了群众意见,走了群众路线,把延
兴农场保存下来,而且不亏损了。事实正明,群众的意见是正确的。
今天,延军农场已经发展成拥有近28万亩土地和10万亩林地的中型农场了。这也更加证明
了毛泽东同志的一句真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现在,我虽然调离延兴十多年了,但我祝愿现在的延军农场,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艰
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把农场建设得更好,为我国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