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五、难以弄清的延兴轶闻

五、难以弄清的延兴轶闻




延军农场场史办 孟凡瑞
1990年1月4日,延军农场组织部人事科调我到场史办工作。我上任后,有很多同志向我提
供书面材料或口头材料,这些材料很典型,也很激动人心。
2月15日,詹华荣同志到我家,向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材料。他说:“三年自然灾害
时期,五队有个马大姐生了个小孩,雇了一个盲目流入农场的姑娘侍候月子。这个姑娘没户口,
也没口粮。那时农场口粮少,每月每人15斤粮,因此,马大姐生活困难。党委书记宋云彪同志
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把自己家的口粮送给马大姐,他自己一家人吃豆付渣。宋书记这个人不愿
宣扬自己的功绩因此,他全家吃豆付渣都是悄悄的吃,大人孩子从不对外人讲,有人到他家串
门,他就不开饭,等人走了之后再开饭。尽管他如此保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还是被粮食
助理老许知道了。老许给宋云彪送去一袋面粉,宋云彪坚决不要。宋书记说:‘我身为党委书
记,不能破坏粮食政策,不能多吃多占。’宋书记的模范行动给全场干部树立了榜样。”
我说:“马大姐叫什么名字?现在在哪里?宋书记送给她多少斤粮?你知道吗?”
詹华荣同志说:“这么多年了,我也弄不清了,你可以问问许助理。”
我是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五日来到延兴的,宋云彪曾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深厚情谊难以
忘怀,所以,我们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为了弄清这件事,我决定给宋云彪同志去封信,请他
讲清事实真相。我说:“我给宋书记去封信,请他详细写给我。我听说当时有人把一条大马哈
鱼挂在他门口,他不知谁挂的就送给住院的病号吃。”
詹华荣说:“给领导送礼,这是常有的事,恐怕不止一条。你写信去问他,他也不能告诉
你。”
当天晚上,我给宋云彪同志写了一封信,第二天就寄走了。
3月10日,老汽车司机史来荣同志到场史办公室坐了一会儿,他又向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材
料。他说:“我听在鹤岗饭馆做饭的老耿说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党委副书记杨希祯同志有
一天肚子饿得咕咕叫,他就到宋云彪家里去,想看看宋书记吃什么,他在宋家坐了一个多小时,
宋家也不开饭。杨希祯临走时悄悄掀开宋家的锅一看,锅里煮的是豆付渣和野菜,杨希祯就利
用自己的职权,给宋云彪批了三十斤苞米面。宋书记坚决不要……”
老史说着说着,眼里出现晶莹的泪花,我鼻子一酸,也差点儿流出泪来。我想:“这些南
征北战的老兵,为中国人民打下了天下,又到北大荒开荒种地,他们却宁愿饿肚子,也不肯比
老百姓多吃一粒粮,这精神世界有多么崇高啊!”
3月12日,我收到了宋云彪同志的回信,他在信上说:“关于你提到的两件事,我已回忆
不起来了,请不要写上吧,因为核实不准有碍史实。我倒想起一件事可供参考。大约在1959年
冬天,基建队司务长粱月照当时抓到一个水獭,由宋文宗付场长买去了,我当时未定价,后来
粱调走了,我给他40元钱,宋后来才给我十二元钱,我当时考虑不叫公家吃亏和粱同志吃亏,
也就不提这件事了。总之,写史一定要准确,反复核实,不准地方一定不能写。我在延兴工作
多年,政绩也是一般,谈不上多大成绩,请你慎重。多听反对意见,过高的评价反会使我不安
的。”
读了宋云彪同志这封信,我有些茫然了。他没说“有”,也没说“无”,只是说“回忆不
起来了。”一般说“回忆不起来”的事情还是“有”的,只是“想不起来”了。我当语文教师
30年,教过小学、初中、高中,又是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咬文嚼字成了习惯。于是,我断定,
这两件事还是有的。宋书记提的另一件事交代不够清楚,宋文宗买獭皮是自己买呢?还是给公
家买呢?从最后一句话看,是给公家买。宋云彪同志提的这件事肯定是真实的。因为粱月照同
志抓水獭那天,我们在一块地里干活。后来他卖给谁,我也不知道。宋云彪同志对小事记得这
么清楚,对大事却“回忆不起来了。”
我决定:再去访问当年的粮食助理老许。
3月12日,我和当年的粮食助理老许谈起这件事,老许说:“宋书记这个人助人为乐,有
雷锋精神。他把粮食送给谁?送多少?我也弄不清。不过,他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全家吃糠咽菜这
是事实。有一天,他只吃了一个土豆就上班了。我身为粮食助理,怎么能看着党委书记饿着肚
子上班呢?我批给他一袋面粉……”老许说着说着,昏花的老眼里流下两颗豆大的泪珠。我也
激动地流下两行热泪。
怎样写这段历史呢?我决定按照延军人民提供的材料写。宋云彪同志可能会对我不满,我
想他会原谅我的,因为我代表了延军农场广大老职工。延军的历史是党领导下的延军人创造的,
我不能违背延军人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