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华社通讯二则
二、新华社通讯二则
延兴农场创造地号核算法
使经济核算工作做到每一个地块
新华社哈尔滨十六日电:国营延兴农场在生产管理中实行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地号核算”
制度,对全场实现经济核算、作到勤俭办场起了良好作用。
“地号核算”制是管理每一块地号生产成本的办法,是按照每个地块、统计和核算所用机
械、人力、畜力的工作量和费用,以及种子、肥料、农药的数量和金额,生产预先编制出每个
地块的农业计划和成本计划,交职工讨论通过。在作业过程中,机车组、农工组、畜力组每天
都把本组完成的工作量和物资、油料消耗量,填在班组核算单上,生产队财务人员再把班组核
算单上的有关项目,分别登记到地号核算表上,进行核算。这里的农田耕作一般分备耕、播种、
夏锄、收割、秋翻五个作业阶段。有了地号核算,当一个地块的一个作业阶段结束,这个地块
所用的机械、人力、畜力工作量,物资、油料消耗量以及成本,就立即算出来了。如果发现第
一个地号作业中有什么缺点,耗费大了,到第二地号作业时就可以改正。
这个办法是延兴农场的财务人员在东北农垦总局萝北分局领导干部的指导下,于去年春天
创造的,在第一生产队试行一个时期以后,就在全场生产队逐步推行。今年,东北农垦总局在
延兴农场召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这一经验。目前,黑龙江已有一些国营农场开始采用。
“地号核算”是国营农场经济核算工作的一个新发展,它使经济核算工作做到了每个地块
上。过去,国营农场虽有班组核算,但它是考核职工完成定额情况的,每个作业阶段结束,虽
有阶段成本分析,但是比较笼统,不够准确及时,年终核算更显示不出每个地块的成本情况。
“地号核算”弥补了这些办法的不足,它既能及时反映每块地的农业生产措施贯彻情况,促进
增产又及时显示每块地,每项作业的成本,推动节约。按照技术要求,每亩春小麦的播种量上
下不得超过计划数量的百分之二。往年是在播种工作全部结束以后,才能计算出播种量是否合
乎要求。现在实行“地号核算”能够很快计算出来。今年播小麦的时候,第一生产队9号地的
播种量超过了规定数的百分之十八。这一事实在地号核算表上显示出来,干部群众当时就仔细
检查,发现这是播种在调换地号时,通过一片凸凹不平的草甸子,排种齿轮受震动移了位置造
成的。工人们就将排种齿轮调整好,才重新播种。
实行“地号核算”不仅直接指导当年的生产活动,还为制订下半年生产措施积累了资料。
去年第一生产队用拖拉机向地里送种子和肥料,平均每亩地运输费比计划多花了5分钱。今年
便改用牛、马车运送,虽然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1600多亩,种子、肥料运输量大于去年,运
输距离远于去年,但是每亩运输费却比去年降低了3分钱。
实行“地号核算”,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关心生产、关心成本的积极性,
同时,由于与群众性的班组核算相结合,工作量不大,做起来也不复杂,平时就可以分析,减
轻了财务人员进行阶段成本分析的负担,过去每个作业阶段结束,财务人员要临时收集资料,
连续苦干六七天,才能把阶段成本分析做出来,现在有了“地号核算”做基础,完成一个地号
分析一个地号,完成一项作业分析一项作业,最后一个地号作业结束,整个阶段成本分析也就
完成了。
(1965年11月17日见报)
延兴农场学大寨学大庆
实政科学种田由落后变先进
新华社哈尔滨十六日电:国营延兴农场职工学大寨学大庆,把革命干劲和科学精神结合起
来,奋斗两年,成了东北农垦总局的先进单位之一。
延兴农场位于黑龙江省萝北县黑龙江边上。这个农场今年的粮食、大豆早已收完,平均亩
产比1964年增长49%,达到了东北农垦总局的先进水平,总产量比1964年增长了一倍以上。这
个农场过去产量不高,长期亏损,近三年产量上去了,去年就盈余了四万六千元。
延兴农场是1958年创办的。农场职工绝大部分是解放军的转业军人,他们干劲很大,但是
缺乏经验,以致长期亏赔。1964年,全场职工学习了大庆大寨的革命精神,奋发图强,当年就
扭转了局面,今年就达到了先进水平。现在,这个农场的职工朝气蓬勃,信心百倍,决心继续
前进,争取对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1963年底和1964年初,由于几年亏赔,这个农场面临的局面是:还办得下去办不下去?有
些人对办好它缺乏信心。但是,大多数职工坚持要办好。他们说:“我们能千辛万苦地开荒办
起来,今后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办好。”农场党委就发动职工学习大庆和大寨的革命精神。在学
习中,很多职工说:“人家大寨人以愚公移山的气概改造了大自然,大庆人在那样困难的情况
下给祖国迅速建成了一个大油田,我们有着解放军不怕苦不怕难的优良传统,难道这么个农场
就真是束手无策?”在这个基础上,党委又全面分析了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条件,分析了办好的
有利条件,认真地寻找了低产、亏损的原因,这对职工的鼓舞很大。
延兴农场前期亏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初办缺乏经验,开荒多,投资大等。当地的自然
条件差,新垦的耕地中有30%以上的白浆土,土层薄,渗透性能差,易旱易涝,产量不高,也
是重要原因,而农场初建,场内许多洼塘还没平掉,道路还未完全修好,交通不便,运点东西
又是汽车又是船,要倒腾几次才能到家,因而生产成本很高。但是,经职工分析,这个农场办
好的有利条件很多,如耕地大部分是黑土层较厚的好地,还有一部分好地可开,白浆土的土壤
还可以改良,为此;农场就发动职工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并进一步改进耕作方法,在
经营管理方面也发扬民主,号召职工多出主意,纠正缺点,同时农场党委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
首位,向全体职工提出:“吃大苦,耐大劳,发扬彻底革命精神,办好农场”的号召,农场的
干部都带头参加了艰苦的劳动。
两年来,延兴农场全体职工艰苦奋斗,一方面进行必要的农田基本建设,一方面也做到科
学种田,奋力争取增产。在为增产奋斗中,他们抱着从头学起的态度,曾先后派人到东北各地
的绥滨、军川、集贤、宝泉岭、宁安、曙光等兄弟农场学习,既学人家的政治思想工作、机务
管理、经济核算等经验,也学人家的高产经验,还特别学习了海南岛红光农场变亏损为盈余的
先进事迹。为了增产,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本场自然条件,调整了耕地和作
物布局,也调整了部分生产队的建制。他们一面积极改造了部分低产田,一面也坚决放弃了部
分目前还没有条件加以改造的低产田、集中力量把好地种好,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他们不仅
获得了连续二年的大增产,生产成本也有所降低。
两年来,这个农场的职工还学习兄弟场精耕细作的经验,大力改变了耕作粗放的缺点,在
这方面,他们主要抓住保苗,施肥、灭草和收割四个关键环节下了苦功。为了多积农肥和中耕
除草,连全场职工家属都动员起来了。
两年来,这个农场不仅农业大增产,多种经营也有发展,由于举办了农产品加工,运木烧
砖、捕鱼等各项副业,增加收入较多。1964年仅运木一项就比1963年增加了10倍。这对扭转
亏赔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1965年11月17日见报)
(1983年6月8日—9日,抄录于北京新华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