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气候

第四节 气候



  场区内气候比较寒冷。1966年至1975年10年的气象资料表明,年平均温度为2.1摄氏度。
最高为1975年,年平均温度为3.6摄氏度。最低为1967年,年平均温度为零摄氏度。全年有5个
月的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各月气温:7月之前逐月上升,8月以后逐月下降,秋温比春温
高0.3摄氏度。1月份为最冷月,平均温度为零下21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41.2摄氏度。
7月份为最热月,1980年7月平均温度为21.8摄氏度。历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6摄氏度。场区内
气温剧变较为明显,一般都发生在春秋季节交替期,往往在短期内有大幅度的变化,一次降温
可达8至10摄氏度,能持续2至5天,最长连续降温能维持一周以上。
场区内10摄氏度活动积温为2,520摄氏度,80%的保证率在2,400摄氏度左右。积温最少年
份仅2,100摄氏度,而最高年份高达2,800摄氏度左右,相变700摄氏度。
气温稳定通过零度为4月6日,终日为11月13日。稳定通过10摄氏度为5月15日,终日为9月
28日。无霜期111天至142天,80%保证率在120天至130天,9月中下旬出现早霜,5月中旬终霜。
  降雨量年平均在544毫米左右,最多年份超过700毫米,为最少年份300毫米的两倍还多,相
差400毫米。
降雨量四季分布差异极为悬殊,其差异主要表现在降雨量集中程度和雨期长短不同上。场
区内降雨量一般都集中在夏季(6月至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冬季5个月(11月至来年3月)
降雨量只占全年的6%,春秋分别占12%至20%。夏季又以7月份的降雨量为最多月,多年平均在
130毫米左右,个别年份达200毫米以上。冬季1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只有4毫米,个别年份不
到1毫米。从场区降雨量来看,有明显的干季与湿季之分,这种年降雨量高度集中的单锋式的年
度形式,是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降雨量年内分配的另一个特点,是秋季雨量大于春季雨量。这主要是由于秋季受夏季季风
的影响较大,大气中水气含量较多,并有时受南来气旋影响所致,使场区内常常出现秋涝天气。
1960年9月份降雨量达180毫米,为最少年份的1969年9月降雨量只8.9毫米的20倍。
农作物生长季节(场区内5至9月),雨量较充沛,占80%,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光照:全年日照实时数为2,500小时左右,为可照时数的57%。日照时数最多年份(1975年)
是2,997小时,为可照时数的63%。最少年是1963年,为2,173时,为可照时数的49%。8至10
月实照时数月平均在200小时以上。作物生长季节平均为1,130小时。日照时数,年内变化较明
显:春季最多,夏季其次,秋季第三,冬季最少。6月份是全年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平均为
240小时,最高达300小时,最低为137小时。其次是5月和3月,均在230多小时。
风向:场区内全年多西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4米/秒。冬季多西北风,春季多偏西风,
夏季基本无大风。春季由于降雨不多风力强度大,次数多,所以常出现春旱。
蒸发量:多年平均为1,555毫米,冬季蒸发量少,夏季最大。全年有6个月是冰面蒸发,4
至8月份蒸发量最大,达800毫米左右。